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我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量同比增超六成 西南证券:看好国内船厂盈利弹性

2023-12-26 10:35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施露

    12月25日,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公布前11月数据。

    数据显示,1—11月份,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同步增长,国际市场份额均超五成,行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1—11月份,全国造船完工量380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3%。全国造船新接订单量648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3.8%。

    截至11月底,我国造船业手持订单量1340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9.4%。

    根据克拉克森最新数据统计,今年11月份全球新签造船订单121艘,按接单船厂国家来看,中国船厂接获76艘,占比过半。

    西南证券表示,刚性船舶替换将进一步支撑船舶制造需求,同时全球船厂产能收紧,小于需求,有限产能下,船价转为需求定价而非供给定价,看好国内船厂在新一轮造船周期中的盈利弹性。

    我国造船业占世界市场份额超五成

    维持世界第一

    1—11月份,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0.1%、65.9%和53.4%,三项指标均超日韩,保持世界第一。

    国内造船业维持世界第一的地位离不开全球造船市场的稳定发展。今年以来,造船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1—11月份,世界新造船成交量突破4000万CGT,交付量连创新高,年度突破3000万CGT,手持订单同比增长16.6%。

    在全球造船业处于大周期之时,我国造船厂贡献了多数出口订单。

    根据船舶工业协会数据,1—11月份,全国出口船舶完工量319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7%;承接出口船订单611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2.4%。1—11月份我国船舶出口金额244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出口船舶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

    11月末,我国船企手持出口船订单1.26亿载重吨,同比增长37.3%。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4%、94.2%和94.6%。

    进入12月份,国内上市船企还在不断接到国际大订单。其中,江龙船艇与MoenMarinAS签订了造船合同,合同金额8922.28万元,占公司2022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13.11%。此外,中国船舶旗下子公司与SeaspanCorporation及韩新海运公司签订了多艘108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新造船合同,合同总金额约14.6亿美元,合同总金额约占公司2022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17%。

    造船大周期演绎到中期

    订单开始进入业绩兑现期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数据,1—11月份,国内船舶企业效益同比增长,74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23.9亿元,同比增长29.9%,利润总额164.9亿元,同比增长141%。

    此外,74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10.6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船舶制造产值1991.6亿元,同比增长37.2%;船舶配套产值378.6亿元,同比增长18.9%;船舶修理产值250.9亿元,同比增长12.9%。

    新造船价格继续增长是船企盈利的前提。以克拉克森价格指数为例,今年11月份,新造船价格指数收报177.07点,同比增长9.5%,连创2009年以来的新高,较2020年价格底部上涨41.6%。

    由于新接订单造价上涨,中国船舶旗下广船国际上半年便实现了工业产值和利润“双过半”。“上半年经营接单同比增长90%,目前在手订单排至2028年。”广船国际党委副书记张庆环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

    1—11月份,以CGT计,成交船型占比份额分别为油船(24%)、散货船(22%)、集装箱船(19%)、气体运输船(20%)、其他船舶(13%)以及客船(2%)等。主力船型成交同比变化中,油船继续保持第一,同比增长324.5%;散货船增长80.1%;其他类船舶涨幅为42.3%。11月份,油、气、散三种主力船型继续引领市场增长,三者成交量占当月的份额超过70%。

    事实上,从前三季度已经披露业绩的上市船厂来看,船舶制造行业10家上市企业中8家实现盈利,4家企业净利超过1亿元。3家企业营收超过100亿元,其中,中国船舶营收496.53亿元排名第一,中国动力营收324.54亿元排名第二,中国重工营收303.02亿元排名第三。同时,中国船舶实现营业收入为496.53亿元,也创下历史新高,实现净利润25.61亿元,同比劲增超70%。

    “跟初期船厂普遍亏损不同的是,造船大周期演绎到中期,利润较高的油船和气体运输船占据主要比重,这也使得造船厂的订单开始进入兑现期,上市公司业绩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兑现大周期的收益。”某头部券商机械行业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评论道。

(编辑 乔川川)

  • 相关资讯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