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集采进入续约季 新一轮竞争聚焦仿制药替代

2022-01-06 09:54  来源:证券日报网 闫立良 郭冀川

    本报记者 闫立良 见习记者 郭冀川

    自2018年全国集采启动至今已经进行了六轮,随着部分产品协议期满,近期有不少集采批次进入续约周期。如“4+7扩围”的25个品种,采购周期为两年的,在2021年底启动续约;第二轮集采的32个品种中,采购周期为两年的,将于2022年4月续约;第三轮集采的55个品种中,采购周期为1年的品种,同样在2021年底迎来续约。

    “光脚品种”进一步挤占原研市场份额

    为平稳实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协议期满后的接续工作,2021年11月4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发布通知,原则上所有国家组织集采药品协议期满后均应继续开展集中带量采购,不得“只议价、不带量”。要坚持带量采购,原研药、参比制剂、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均可参加。

    目前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等已经发布公告开始集采续约,其他省也在各自探索自己的续约方案,随着集采常态化开展,续约工作已经成为企业产品再次竞争、格局重塑的重要环节。因为参与集采续约的企业,并不限于此前参与集采竞标的企业,所以为续签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因素。

    如此前山东省公布的接续采购拟中选结果中,在氯吡格雷品种上,国内药企苑东生物击败原研厂家赛诺菲,以第一顺位中选。苑东生物的氯吡格雷在2020年12月才获批上市,而赛诺菲的该类产品,在2020年国内销售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随着原研产品的领军地位被仿制产品取代,国内药企的仿制药替代效果更加明显。

    香港中睿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徐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除了国家集采的续约工作,还有省际联盟开展的续约工作等,近期部分医药细分市场格局会因此出现变动,国内药企将继续抓住机会,通过集采提升市场占有率。由于集采不仅仅意味着激烈的价格竞争,也意味着中标企业获得了市场空间,那些“光脚品种”,既新进入市场的国内药企,一旦挤占原有药企的集采份额,会获得市场利好,而丢标的药企将面临市场丢失和业绩压力。

    徐阳说:“目前医药板块受集采影响,很难出现全面开花的景象,但医药股的投资逻辑也越发明晰。一方面是关注具有成长性的细分板块,比如疫苗、新药研发等,一方面是挖掘业绩具有确定性的药企,如在集采竞争中实力较强、光脚品种放量明显的药企。”

    降价压力下药企各寻出路

    据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六批药品集采后,中选仿制药年总采购量增加265%,进而带动未中选药品降价,有效降低了患者用药费用负担,推进仿制药替代原研药。

    由于药企产品中标价格大幅下降,大多数品种在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出现下滑,也影响到药企的利润。森瑞投资医药研究员田新杰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以集采为代表的医疗体制改革,会让仿制药逐渐回归到价值本身,也会倒逼药企往创新研发的路线上前进。集采政策刚刚出台的时候,市场因为此前没有经历过,产生了明显的情绪性反应,在随后几轮集采过程中,市场已经能够提前做出反应。

    田新杰说:“药企的转型也得到市场的认可,有的通过新药研发上市带动收益提升,有的开始积极介入医疗服务市场。投资者的视角也在发生转变,如更关注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行业、医药科学服务等,对竞争力激烈的仿制药和低端耗材板块的关注度在持续降低。”

    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告诉记者,面对集采的压力,一些竞争力强的企业会通过以量换价方式薄利多销,这样能保障较为稳定的营收。一些竞争力弱的企业也不会就此消亡,因为还有院外的市场可以挖掘,比如拓展电商渠道等,这赋予了医药新零售企业的业务拓展机会,医药板块的活跃度正在被激活。

(编辑 李波 孙倩)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