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赏花经济百日红 文创产品尚需努力

2019-04-17 06:36  来源:证券时报

    进入春季,各地气温日渐回升,又到一年赏花时节。

    近年来,随着“赏花经济”越来越热,随之相伴的包含吃住购等在内的赏花经济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游客们已不仅仅满足于赏个花、拍个照,特色民宿、花艺体验、文创产品等都成了新消费需求。

    从国内外已有案例来看,文创产品蕴含着巨大商机,我国花卉文创产品能从“赏花经济”中分一杯羹吗?

    “赏花经济”蓬勃发展

    近年来,踏春赏花日益受到大众旅游群体的欢迎,昔日乡间田野中的油菜花、桃花、梨花等,如今已催生出不容小觑的“赏花经济”。同时,又催生了当地住宿、餐饮、购物等行业兴起和发展,为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江西婺源为例,该地2018年接待游客达到23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20亿元,分别增长9%、30%,年接待游客人次连续12年位列江西省第一。

    此外,“赏花经济”还带动了婺源的民宿、体育等产业发展。据了解,婺源现有100余家精品民宿和500多家以农家乐形态为主的大众民宿;每年举办或承办50余项省级以上品牌体育赛事,吸引游客近200万人次,创造综合效益近12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赏花经济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近年确实越来越火热,也是各地方政府重点发展的。因为旅游产业更多的是一个消费链、服务链,在赏花的时候,乡村的体验都是可以成为附属或者延展的消费链,比如民俗也好,还有其他的新业态,实际上都是可以和赏花游进行深度结合的。

    “目前国内赏花游的方式多数以徒步拍照为主,缺少更丰富的活动。国外更为成熟的赏花景区对于赏花景观的设计更为精细,体验也更加多样。在这一点上,国内赏花景区仍需深度开发,寻求突破。”上述人士指出,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停留在“赏花游”、“观光游”,势必错过文创、演艺、休闲等二次消费蕴含的大蛋糕。

    文创产品能分一杯羹吗?

    “赏花经济”在旅游领域取得的经济效益有目共睹,但总体来看,赏花经济在我国文创领域的探索还处于尝试阶段,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旅游购物占旅游经济的40%~60%,而在我国却不足20%。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各地旅游纪念品往往较为相似和低端,而主题性的文创类纪念品较为缺乏。

    或许可以从国外的成功案例借鉴。作为“樱花之国”的日本,在开发樱花文创方面经验丰富,不仅推出了限量版樱花味的食品,樱花主题的胶带纸、便签等商品,还将樱花融入当地的服饰文化、茶文化中。

    我国的花卉文创产品也在不断尝试。

    粉色樱花冰淇凌、粉色樱花图案的北冰洋汽水、美美的樱花手链……这是今年在北京玉渊潭公园里面能找到的,可以一边赏花一边吃着冰激凌,喝着汽水。此外,还有公园自主研发食品、邮品、家居、工艺品、文具等六大系列百余种文创品。

    此外,“北京植物”文创旗舰店,干花书签、干花项链等文创产品备受欢迎;在赏樱胜地武汉东湖樱园,樱花丝巾、樱花香皂等产品将楚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中;在江苏苏州,花艺师将花朵“绣”进了团扇中……

    但也出现了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这个景点刚刚推出,其他景点也会有类似产品。有业内人士指出,文创产品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它除了带给游客无尽的美好回忆和纪念,更是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撒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文创产品最终还需回归文化的本质,做到与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真正融合,才能具有持久的市场生命力。

    “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之所以走红,是通过挖掘故宫藏品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把具有故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植入当代工艺品和日常消费品中,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时尚元素完美结合。而当前市场上大量充斥的却是设计缺乏创意、制造工艺停留在低水平的旅游纪念品,那些不是文创产品。”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如何通过文创设计实现特色文化的跨区域、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特色文创产品的开发,既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基因,又契合消费者的日常审美需求和产品功能性需求。经过精心设计的与花卉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不仅独具特色、图案美观,还具有一定的生活实用功能,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有专家建议,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应多鼓励旅游部门、文博单位、景区与企业之间展开合作,发挥各自在人才、客源、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开发高质量产品。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相关政策,加强扶持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市场监管,鼓励原创设计,打击侵权者和侵权行为,为文创行业发展营造良性空间。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