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砥砺奋进的五年特别报道 > 正文
文章正文

人人变创客 处处出小微 青岛海尔打造八大互联工厂样板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更新时间: 2017-07-12 01:16

 

    ■本报记者 贾丽

    抱着一米长、重达二三十斤的胀管枪,沈兆东必须利用身体的力量和惯性来回移动枪击打胀管,虽然空中钢丝绳悬挂着的平衡器已经减轻了胀管枪的重量,但仍有十几斤的重量落在他的身上。如果人体调节不精准,一旦打歪,他就必须重来。而这样的工作得持续一天,因为胀接是空调生产中最主要的工序,中途不可以换人,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整套工序瘫痪。

    青岛海尔胀管操作工沈兆东日前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这是他一年前的工作状态。

    去年10月份,青岛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正式投产,颠覆了中央空调的传统制造模式。经过培训的沈兆东也实现了自我提升。自动化的机器人基本替代了他的工作,他只需编程、操作机器人就能完成工作。

    沈兆东的变化是青岛海尔近年来创新成长的一个侧影。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管理模式之下,如今的青岛海尔可谓是“人人变创客,处处出小微”。

    日前,《证券日报》记者走进青岛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领略互联网时代的海尔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互联工厂

    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

    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的中德生态园中,坐落着海尔建造的第八大互联工厂——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与此前七家互联工厂不同的是,这家工厂主要实现的是大型专业设备的大规模定制。该工厂建成仅有不到一年时间,却可以重新定义中央空调制造标准,实现效率超50%的提升,备受业界关注。

    经过一道道清洁程序后,戴上印有“海尔中央空调”白色字样的蓝色头盔,记者跟随工人进入海尔的互联工厂。一踏入工厂,记者就听到车间里传来的机器运转的轰隆声和工人装配的哧哧声。

    不过与传统工厂不同的是,这间工厂机器发出的声音明显小了很多,每个正在作业的机器都被阻隔或者罩了起来,整个厂区也十分干净。记者后来了解到,为了保证工人的健康和安全,工厂对机器进行了降噪、防护处理。

    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焊接车间。该车间装配了多条机器换人后的自动生产线,但也保留了人工操作的流水线。

    “焊接是中央空调整个生产流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如果焊接质量不好,会导致已经完成的生产环节全部废掉。”焊接班班长王勇告诉记者。

    王勇所做的工作,是空调所有工序——下料、生产、组装、焊接到出厂中最重要的环节。他在海尔工作已有17年,在进入海尔互联工厂之前,他是海尔商用空调老厂的一名普通焊接工。

    “过去十几年里,空调生产的焊接和喷漆环节,全部靠的是人工,焊接放射的红光对人有辐射,是职业危害岗位。”王勇说:“以前,工人抱着焊枪,拿着面罩,焊接久了对身体有损害。”

    如今,这一情况已经得到彻底改变。“现在,机器人焊接,都有防护屏防着。机器人工作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成熟的设备可以自动焊接,工人不需要进去看,对健康几乎没有影响。机器人喷漆,采用的是汽车行业的做法。整个互联工厂的机械化程度要比老厂高很多,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人员状态都比从前好很多。”谈及如今的工作环境,王勇颇为兴奋。现在,他只需要直接使用气保自动焊接,无论是效率还是精准度都大幅提升。

    王勇告诉记者:“从每个月产量来看,老厂一天可出厂两台机器,现在可以达到五六台。从下料、制造到出厂,原来所有环节需要40多个人,现在只需要不到20个人,人员缩减一半,产能翻了至少一倍。”

    不过,对于一些精细化的工艺,还需要王勇带领的焊接班亲力亲为,这也是工厂保留了小部分人工操作生产线的原因。

    “对于产品品质的好坏,一般我们从安全、性能、外观精化三方面判断。对某些很小的部件来说,机器人是焊接不了的,就需要人工完成,进行精细化加工,做到精益求精,这是海尔的工匠精神。”互联工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在胀管环节,记者更是直观地观察到机器换人前后的差别。

    与机器人挥舞着臂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旁边的大屏幕中放着过去工人抱着胀管枪打胀管的视频。

    “像这样的天气,在老厂,工人每天的工作服都是湿的。那时,胀管枪都是人抱着,工人一个个手工打胀管,一个个手工检漏,需要连续胀10次,记录4次数据,最终输出压力报告书。”

    胀管班班长告诉记者:“现在机器人全部代替人工,设备可以自动检测、诊断,并且输出压力实验报告书,整个过程都是可视透明的,效率提高50%。”

    在海尔的这个互联工厂,并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更有柔性、更有温度的交互。每台机器都是有智慧的,通过信息化RFID身份证可以实现产品-机器人、机器人-机器人、机器人-人之间智能自交互、自换行和柔性生产。将设计、研发、生产、物流等各个环节都与用户零距离互联,最终产出具备用户价值的个性化定制产品,这才是海尔互联工厂的真正精髓。

    每个员工

    都可能成为创客明星

    青岛海尔互联工厂的员工,几乎全部由原来老厂的人转岗而来。在新旧厂交替过程中,虽然机器人实现了自动化替代,但员工并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加,老员工的身份也有了转变。

    “现在新厂的产值是原来老厂的两倍,新厂产能扩大了,线体增加了,生产线由原来的3条变8条。原来从老厂来的人员开了新线,随着产能扩张,人员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员工转岗要经过严格培训,所有人员每年都要定期学习和考核。”王勇说。

    王勇平时主要负责整道焊接工序的管理。他2000年进入海尔,在多年的焊接经验积累中,不断学习,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为焊接班长。2016年至今,他带领团队进行课题攻关3个,个人创新成果6项。他是青岛市的二级焊接技师,不忙的时候,也会出去讲课。

    王勇告诉记者,在公司组织下,他每年都要外出学习,与专家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王勇按标准寻找最佳解决方案,通过思考实现创新。

    “在海尔内部,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创新,都可能成为创客明星。”王勇说。

    可以说,在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每个工人都是“创客”。像王勇这样的创客,如果创新、创意被采纳,则被充分尊重,并可得到相应的激励。

    王勇就是因为提出了一项优化建议,使储液器的焊缝从4道缩短为2道,成本直接降低一半,被评为创客明星。而改进后的这个部件也以其名字命名,叫做“王勇储液器”。

    而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员工,海尔也会对其进行“回炉”,学习且考核成功后,再次上岗。对员工及其生产产品的检测,海尔会通过仪器和设备来完成,一旦检测不合格,仪器就会报警,管理人员会从相关负责人向下追溯,直到查到哪个环节、哪位员工出现问题。

    目前,除了拥有行业首创的容器智能装配线、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还装载了行业全球最大的智能互联测试台,从用户到产品再到企业全流程均实现创新引领,也直接实现了制造和管理上的高效。

    通过COSMOPlat平台,海尔互联工厂的人员、设备、用户、供应商信息都并联在了一起。对员工的工作状态,系统都可以自动诊断。工厂通过信息化、自动化保证了加工的精度和产品的质量。

    记者看到,在生产线不远处的大屏幕上,不断滚动和闪现供应商的数据。在这里,海尔与全球供应商的数据被打通,海尔所有工厂的数据实现共享。COSMOPlat平台可实现用户方、企业和资源的零距离交互。

    同时,通过另一块屏,工艺人员、物料人员、安全人员、技术人员都可以在自己平台上进行呼叫,要求相关人员来解决问题。一旦呼叫超过5分钟没人来解决,部门主管将收到短信,如果再过10分钟问题还未被解决,则上级领导将收到短信,如此信息一直往更高的管理者处传达,直到问题解决。

    “员工呼叫后,我们都可以从平台上取到数据,每个月月底通过数据记录,对管理者进行评价并将其与工资挂钩。这样可以驱动全流程的人,来为员工解决问题和提供服务。”互联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始建于2016年1月,当年10月建成,原来的旧工厂淘汰,人员全部优化迁转至新工厂。该厂投资5亿元,预计用2.5年-2.8年可以收回投资。

    目前,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占地面积8.7万㎡,建筑面积5.1万㎡,具备10类中央空调产品生产能力,配置4个模块优化区。建成后人员减半、产能翻番。这家工厂的工人数由原来的550人减少到248人。现在工厂一期年产量由原来的10万台增加至28.5万台,2018年初二期建成后年产能将扩大到33.8万台。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尔这一工厂中,还定制全球最大磁悬浮中央空调,拥有全球无人操控人工智能技术磁悬浮、全降噪技术。海尔这一壮举,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磁悬浮中央空调的迭代进程。

    目前,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为整个行业带来大规模定制的全新模式,其着眼点也从产品本身逐步转移到了生态圈的全产业链运营上。而王勇所在的海尔中央空调工厂仅是海尔互联工厂的一个。目前,海尔已经有8家互联工厂,覆盖家用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电全品类。

    争做智能制造

    国际标准制定者

    走进位于青岛的海尔创牌大楼,一幅幅印有“坚定对人单合一模式国际化的自信”、“坚定对人单合一模式打造的创客所有制的自信”等标语的红色条幅,映入记者眼帘。它们被悬挂在海尔创牌大楼中央的天井,条幅从上到下几乎贯穿了每层办公楼。这些条幅,来自海尔对人单合一模式的自信,也透露出海尔人的严谨。

    海尔在人单合一模式的国际化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刚刚并购的GEA,在生产线改造和科研创新等领域助推海尔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而海尔此前也已相继完成对新西兰斐雪派克、日本三洋电机东南亚白电资产的收购,让海尔的互联网转型迅速蔓延到了全球。

    “海尔的COSMOPlat平台和互联工厂为全球产业转型提供示范和借鉴,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标准化、定制化及整体解决方案,减少企业试错成本,缩短企业转型周期,提升企业运营绩效。”海尔COSMOPlat运营负责人表示。

    除此之外,海尔还将借这一平台进行社会化服务。记者了解到,目前海尔已在汽车、小家电的领域寻觅合适的合作伙伴,与部分意向方进入合作细节的商谈阶段。借此,海尔也逐步转型成为用户解决方案服务商。

    在“中国制造2025”风口之下,下一步,海尔正努力让COSMOPlat成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制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有望成为智能制造国际标准的制定者。目前,COSMOPlat已对外开展社会化服务,目前已推广到7大行业,如电子、船舶、装备等,将在每个行业打造类似海尔互联工厂的样板。而围绕这一目标,海尔互联网工厂的规模化扩张正在有序展开。

    “海尔从2016年2月份就开始筹备COSMOPlat平台,2017年正式对外宣布提供其社会化服务。除了8家互联工厂,海尔其它约100家工厂也在规划向互联工厂逐步转型。海尔互联工厂实现了高精度下的高效率,目前客户定制占比57%,订单交付周期缩短50%,效率提升50%。未来海尔将把这一模式复制到全球108家工厂。”海尔COSMOPlat运营负责人如是说。

(贾丽)

版权所有 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 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2031700 网站电话:010-84372800 网站传真:010-84372566 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