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钊
9月6日,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马汽车”)重整投资人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翔飞”)发布了《致供应商白皮书》,明确基于2025年4月份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批准的重整计划,翔飞已全面接管威马汽车四家核心公司,将推动EX5与E5车型于本月在温州基地恢复量产。同时,威马汽车还披露了公司2025年至2030年“三步走”发展规划,表示将于2028年启动IPO筹备,2030年冲击百万辆年产量与1200亿元营收目标,沉寂已久的威马汽车正式“回归”。
“在复工复产方面,威马汽车当前仍面临资金短缺、产品技术落后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重重挑战。上述白皮书未详述复工复产资金需求与计划,公司长时间停产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急需新产品开发以适应市场需求。”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威马汽车复工复产还需完成员工招聘、供应商重组和销售网络建设等诸多工作,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同时,随着海外市场竞争加剧,公司的产品出口也面临难题。
温州基地复产
据翔飞沟通联系人透露,威马汽车此次复工复产并非“纸面计划”,而是已有实打实的产能与市场动作。
“温州基地作为威马汽车重启后的核心生产枢纽,目前已下线十余台EX5与E5车型,这批车辆主要用于铺市场,验证渠道流通与用户反馈,公司后续还将逐步开设新销售门店。”上述沟通联系人如是说。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从工厂运营来看,当前威马汽车温州基地已组建了400余人的生产团队,涵盖基础操作工、班组长、车间主任等全岗位体系,完全按照正常汽车生产流程运转。
人员储备方面,威马汽车采取“召回老员工+新招聘”双轨模式。一方面,翔飞已向前威马汽车员工发送返岗通知,有前员工在社交平台表示,两个月前就收到前领导的回归问询,只要有意愿返回,基本都能重新入职,薪资会根据当前市场水平重新协商。另一方面,公司正通过线上招聘平台与线下招聘会大力扩招,生产线、质检、物流等各个岗位都在招,为后续产能提升储备人力。不过,老员工回归意愿存在明显分化,部分老员工表示,原部门同事大多不愿回去,核心顾虑是担心企业稳定性,由于之前经历过停产、欠薪,部分同事对公司重启后的发展信心不足,这也意味着威马汽车要完全重建员工信任仍需时间。
在供应链与资金支持方面,翔飞明确初期将投入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与产品开发,目前已完成对215家历史供应商的联络,少数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供应商仍在协商解决中。同时,威马汽车的复工复产获得上海、温州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温州市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协助协调浙江本地供应商资源,推动合作落地。在政策补贴上,温州考虑为威马汽车复工复产、产线技改、产品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并优先将新威马汽车纳入本地公共采购清单。在金融层面,翔飞正以股东优质资产作为增信,与温州本地金融机构对接融资,为生产运营提供资金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威马汽车此次复产选择从成熟车型切入。其中,EX5作为其首款量产车型,曾在2019年以1.68万辆上险量成为当年造车新势力单车交付冠军,拥有一定的用户基础与市场认知度;E5则定位家用纯电轿车,此前主打网约车与私人消费双市场,两款车型的零部件供应链相对成熟,能快速实现量产。
此外,威马汽车还计划同步重启经销商网络建设,针对老车主推出忠诚度奖励与以旧换新业务,试图通过存量用户激活市场热度。
然而,恢复消费者的信任又谈何容易。“我买车不到半年威马汽车就突然宣布破产了,应该享受的售后权益和保障什么都没有了,让我十分气愤。”在浙江绍兴开网约车的威马汽车车主郑女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这几年经常传出威马汽车要复工复产,但总是到最后不了了之,所以自己目前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并不高。
明确“三步走”
在实现复产“第一步”的同时,威马汽车也披露了中长期发展蓝图。
2025年至2026年是公司复兴阶段,其中2025年确保EX5与E5车型年产销达到1万辆,力争突破2万辆,预计实现收入10亿元至20亿元。到2026年,产能目标将大幅提升至年产销10万辆。
2027年至2028年是发展阶段,威马汽车计划年销量跃升至40万辆,高阶辅助驾驶车型实现量产,AI赋能研发、生产、营销全链条,同时正式启动IPO筹备工作。据了解,公司此前曾三次冲击上市,2020年冲刺科创板、2021年计划港股借壳、2022年尝试美股并购,均因经营业绩不达标或市场环境变化宣告失败。
2029年至2030年是跨越阶段,公司计划于2030年挑战产量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构造智慧出行生态圈,成为行业新标杆。智慧出行生态圈的构建意味着公司将不再局限于“造车卖车”,而是向综合出行服务延伸,可能涉及网约车运营、智能充电网络、车联网服务等领域。不过,目前威马汽车尚未披露该生态圈建设的具体路径。
截至9月7日记者发稿,威马汽车App、官网及官方客服尚未恢复正常运行,消费者对售后维修、零部件供应等问题的担忧仍未得到明确回应。
“威马汽车要从年产万辆到年产百万辆,其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林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公司此前因破产传闻导致供应商、消费者信任度受损,重建品牌口碑需要持续的产品交付与服务保障,而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技术战激烈,公司在品牌声量、技术储备上与头部企业存在差距,需快速追赶才能抢占存量市场份额。另一方面,IPO进程受市场环境、企业盈利状况等多重因素影响,若届时销量与营收未能达标,公司上市计划可能再次搁置,而百万台产能的实现则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供应链管理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绝非短期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