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汽车频道 > 汽车行业 > 正文

资本技术产业链全域融合 中国汽车产业开启“新合资时代”

2023-11-10 15:16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龚梦泽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全球化”“出海”无疑是今年的关键词。凭借着领先的自主研发技术、智能制造实力、性能与成本优势,中国汽车产品先是在素有世界汽车工业“奥运会”之称的慕尼黑车展上,收获了来自世界的瞩目关注。紧接着,继大众集团牵手小鹏之后,Stellantis集团又与零跑汽车宣布投资约15亿欧元以获取后者20%的股权,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携手开展电动化攻势,打造出一个行业首创的新合作模式。

    “新能源汽车行业站在能源革命、科技革命的交汇口上,是高度整合新技术、代表新生产力的战略性未来产业。”在正在举行的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国际企业家圆桌会议上,雷诺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伟铭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中国凭借先发优势,成本优势和工程师红利,已经在这个赛道占得先机,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国汽车跑步进入“新合资时代”

    纵观今年下半年,大众入股小鹏、Stellantis牵手零跑汽车,均被外界视为是巨擘与新锐、资本与技术的双向奔赴。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Stellantis集团本次向零跑汽车投资的15亿欧元中,除认购增发的1.94亿新股之外,还包含大华股份所持的7.88%零跑股份。

    交易达成后,大华股份将不再持有零跑汽车股份。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直言,此次合作洽谈了大概7个多月,这是一次在汽车行业前所未有的非常深入的合作,将给我们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机会。

    事实上,从比亚迪与丰田电动车成立合资公司,到阿布扎比旗下投资机构战投蔚来、福特力排众议牵手宁德时代,再到如今大众汽车入股小鹏,Stellantis集团成为零跑重要股东……海外车企寻求对自主品牌技术赋能的操作可谓紧鼓密锣。不知不觉间,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已然成为技术输出的主角。

    近年来,中国整车实力和出口销量快速突破瓶颈期,开始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官方数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出口规模已达338万辆,同比劲增60%。所覆盖的市场,除了南亚、南美、东欧、中东等地区外,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市场也逐渐成为车企进军的重点区域。

    相比中国车企们外溢式的集体出海,如小鹏和零跑等自主车企凭借优秀的单兵能力也获得了跨国车企的垂青和赋能,跑步进入“新合资时代”。

    对此,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表示,在新的合资合作模式下,自主车企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外国汽车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借助其资本、技术和产业链的强大优势共同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新的合作也让中方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地位话语权更加平等,中国企业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

    车企宜共建适应全球化的生态系统

    业内普遍认为,得体系者得天下。全球汽车业竞争的实质是配套体系之争,即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的竞争。在车企的合纵连横之外,中国汽车“走出去”,不应止于整车产品出海,更是产业链的深度全球化,与世界产业链的深度相嵌。

    据记者观察,我国新能源汽车正从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由此引发了包括产业优势、组织分工和产业格局的三方面重构。

    具体表现为,首先当智能网联汽车出现后,由于动力电池、自动驾驶、高算力芯片的加入,汽车产业链更长,科技含量和绝对价值更高。其次,智能网联汽车也使得零部件标准化与模块化的供应链趋于扁平化,当设计与生产、软件与硬件逐渐分离后,新兴科技加入对传统产业链组织分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机遇。最后,造车新势力、外资企业,以及两者兼具的合资企业正持续进化,改变传统格局的同时实现差异化发展。

    苏伟铭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大体可以归结为从整车进口到技术引进,到产业化,到精英供应链,到重构新的生态系统,最终实现全球化。在今天的全球竞争中,中国已经在原材料和电池等研发方面领先4至5年的时间。下一步,需要在基于采购的传统供应链关系遭遇挑战的当下,建立新的生态系统。

    “在新的系统内,主机厂与主机厂、主机厂与供应链伙伴之间的角色,将发生变化,从单纯的供应关系,演变为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们通过参与合作和共同开发,创建共同知识产权。”在苏伟铭看来,新的产业角色和供应方式,既能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又能为重新全球化铺平道路。这种新的生态体系,将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创新,快速迭代,实现指数增长,它将为更多行业和企业产生更多、更大的机会。

(编辑 郭之宸 才山丹)

  • 相关资讯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