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汽车频道 > 汽车行业 > 正文

自主品牌调整打法谋新谋变 上汽荣威主打国潮“双标”战略进行时

2020-07-28 21:03  来源:证券日报网 龚梦泽

    本报记者 龚梦泽

    10万元曾经被认为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价格“天花板”。如今凭借消费者对自主品牌溢价的极大提升,这一认知已彻底扭转,以往泾渭分明的“合资品牌主打10万以上,自主品牌主打10万以下”市场格局也被打破。不少优秀的自主品牌车企正与合资品牌正面交锋,通过顽强的打拼,逐步站稳市场。

    与此同时,在硬件产品品质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国潮设计理念也在自主品牌汽车中生根发芽。“国潮的概念是充满机遇的,是一个大的概念,不会轻易被取代。”上汽集团技术中心副总设计师兼全球设计总监邵景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后国潮将不仅仅是一家车企做,整个行业都会跟进。

    邵景峰认为,只有做到百家争鸣,才会让中国品牌被全世界看到,届时中国汽车的风格将走向全世界。也只有中国整个汽车设计界加入,自主品牌才会有希望。“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是真的快,这些想法不是写在书本、营销手册上的。现在还是企业危险期,只有紧跟消费需求,快速推动硬件产品迭代,这个危险期才会度过。”邵景峰如是表示。

    上汽荣威“双标”战略进行时

    2020年的国内汽车市场面临重重考验,自主品牌向上之路更加充满挑战性。在此背景下,上汽荣威凭借强劲的品牌实力、过硬的产品品质、扎实的用户口碑稳步前行。数据显示,6月份上汽荣威累计销量超3.2万辆,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4%,助力上汽集团实现整车销售47.9万辆,同比增长2.8%的好成绩。

    实打实的成绩便是最好的证明,成绩背后反映了荣威品牌在产品、渠道、科技上的超前布局,荣威一泾一渭,思路清晰的“双标”战略正是自主品牌寻求向上突破的集中体现。《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上汽荣威的计划中,新狮标部署“年轻化战略”,深耕传统燃油车领域;全新R标作为荣威中高端新能源专属,将带来面向5G时代的智慧出行领域。

    对此,邵景峰在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出荣威新狮标和R标的“双标”战略代表着一种态度,表明了上汽在新形势下的转型。“我认为跟上节奏和潮流才不会被淘汰。设计理念一定是要更新的,新狮标很有国潮风,把它与新时代、新趋势联系起来,是一项巨大的任务。”

    邵景峰表示,新狮标LOGO设计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差异化的设计,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汽车设计师,提升了效率。同时伴随着荣威产品迭代速度的不断加快,也逼着我们必须要做出高质量、高效率的产品,以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今年下半年荣威的产品会接踵而来,包括下个月发布的荣威RER6、荣威iMAX8、荣威i6MAX等。车型不仅多,而且每款造型都很有特点,燃油车应用全新数字律动设计语言,电动车型是集智设计语言,整个营销方面下半年也会做出新的变化。”上汽集团荣威品牌营销部总监王建峰表示。

    自主品牌调整打法全力谋变

    事实上,国内寻求品牌焕新和品牌向上,意欲通过重新塑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撬动市场的车企远不止上汽荣威一家。包括奇瑞就瞄准高端化推出了星途产品序列、上汽通用五菱出炉的新宝骏品牌,以及吉利和长城早先分别发布的领克和WEY品牌。从外观设计到技术实力,从营销策略到战略布局都在整体向上。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单车销量和价格双双上涨,保证了企业利润和销量的同步提升。

    可以看出,无论是进行品牌换标或是发布新平台,都是自主品牌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后谋变的机制和举措。“与过去不同,当前自主品牌的发展,仅依靠发布新品并不能带来较好的效应。自主品牌想要谋求突围,在战略和技术方面应做适当的调整。”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国家信息中心近期的一项调研中发现,有近80%的消费者都认为自主品牌的形象有很大提升,其中用户认为提升最大的方面是自主品牌给人的品质感,在做工、材质和细节上已基本与合资没有差别,甚至在一些方面还有所超越。

    对此,新浪汽车财经专栏作家林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售价上的拉近,是自主品牌企业多年来在技术、设计、性能和质量等方面不断创新的结果,国内车企推出一系列深受广大消费者认可的车型,取得不俗的成绩,是扭转消费者对自主品牌形象的认知的根本原因。

    “R标焕新不仅仅是LOGO的焕新,无论是新狮标还是R标,落脚点都在用户运营和服务上。以清晰的品牌理念做方向标,以足够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做支撑。”在上汽集团荣威品牌营销部新零售及用户运营总监姜辉看来,“双标”战略即是对用户需求转变的敏感把握,其战略背后的真正逻辑就是用户战略。

(编辑 孙倩)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