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TMT频道 > TMT行业 > 正文

华为、小米等大厂商抢占AI眼镜千亿元级市场

2025-08-15 00:04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贾丽

    智能眼镜成为今年消费电子赛道的“黑马”。根据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全球智能眼镜型号出货量追踪》报告,2025年上半年国际智能眼镜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110%。

    据IDC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缘于技术突破、市场需求释放以及产业链成熟等多重因素。

    “2025年智能眼镜行业发展的最大亮点在于AI大模型与AR技术的深度结合。”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部长王连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两年是智能眼镜商业化应用关键期,生态构建能力是决定企业规模能否增长的重要因素。”

    AI眼镜出货量大增

    作为智能眼镜的细分品类,AI眼镜年内表现较为亮眼。Counterpoint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AI智能眼镜出货量占智能眼镜总出货量的78%,相较于2024年上半年的46%和2024年下半年的66%有了显著提升。

    国内市场方面,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为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其中,中国音频和音频拍摄眼镜市场出货量35.9万台,同比增长197.4%。第二季度,AI眼镜出货量上涨态势得以延续。

    在各大线上平台,AI眼镜的销量也出现激增。《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李未可、小米、华为等品牌AI眼镜在电商平台上销量排名靠前,相关产品具有拍照、变光、翻译等功能。

    “今年以来,公司AI眼镜的订单量出现大幅增长,产品逐步得到市场认可。”湖北星纪魅族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深圳市雷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硬件产品负责人杨克晓称,公司上半年产品出货量提升,首购用户占比达到81%,用户月活同比增长314%。目前,AI眼镜正加速成为大众消费产品。

    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伴科技”)CEO祝铭明表示,公司不断迭代AI眼镜,开拓多重功能和增值服务,吸引了一批企业订单。近期,公司联合支付宝上线了全球首个智能眼镜支付方案。

    谈及2025年上半年AI眼镜市场的迅速发展,迈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浩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主要由三大核心因素共同推动:AI大模型与增强现实技术实现深度融合,带来AI眼镜更沉浸式的使用体验;智能眼镜被纳入补贴范围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品性价比显著提升,有效刺激消费需求;头部厂商加速产品迭代,通过轻量化设计和多元化功能拓展,使产品覆盖办公、医疗、娱乐等多场景应用需求。

    随着技术革新、政策扶持与产品升级形成合力,AI眼镜市场进入高速增长通道,产品价格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综合来看,年初以来,国内AI眼镜均价已从数千元降至千元左右。在王浩宇看来,随着下半年销售旺季来临,国内AI眼镜的整体出货量有望保持增长。

    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在行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品牌纷纷锚定细分赛道,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小米、雷鸟等跨界品牌通过技术创新和价格策略快速崛起,出货量位居前列;灵伴科技、大朋VR等品牌在AI眼镜细分市场上不断推陈出新,并持续拓展功能和适用场景;华为、阿里、字节跳动等品牌也纷纷入局。

    国泰海通科技资深分析师李轩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AI眼镜行业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从技术路线来看,有尝试先做空间计算AR眼镜的Rokid,也有研发眼镜光学摄像AI功能的小米等。不过,目前AI眼镜市场还未出现真正的爆款。预计今年是AI眼镜厂商突围的一年,各大品牌迭代产品将带动整体渗透率持续提升。

    “2025年下半年将有多款AI眼镜新品问世。目前厂商在加快布局轻量级的眼镜产品,并根据自身特色深耕细分市场。AI眼镜有望成为AI应用的重要载体,得益于软硬件不断升级以及生态瓶颈的突破,未来3年至5年有望迎来产量突破的拐点。”王浩宇认为。

    在王浩宇看来,下一步,产业链企业将重点突破光学显示与芯片技术,解决“轻薄”与“性能”的矛盾;加强端侧AI芯片研发,实现大模型本地化高效运行;优化能源管理,开发柔性电池与无线充电技术等。

    王连升认为,AI眼镜有望打开千亿元级市场空间,带动新一轮数字消费升级。未来几年是智能眼镜从概念验证向规模化应用过渡的关键节点,企业只有持续打磨产品、构建开放生态,才能赢得长期竞争优势。国内企业应把握当前市场爆发机遇,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基础上,加快生态布局和场景创新。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