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鹏
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宏大叙事里,有一种力量静默无声却雷霆万钧。它或许是“九天揽月”飞船上一片坚不可摧的护甲,或许是“五洋捉鳖”深潜器中一丝轻如蝉翼的纤维,又或许是点亮未来屏幕上一粒璀璨夺目的“中国芯”。今日之中国,新材料产业正以其磅礴的创新动能,突破想象的边界,将曾经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锻造成驱动大国崛起的坚实脊梁。
在这张耀眼的创新版图上,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以下简称“深市”)的上市公司,构成了其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从碳纤维复材打破国际垄断,到特种钢材淬炼“钢中之王”,再到永磁材料驱动全球绿色能源革命,他们努力攻克“卡脖子”技术,以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实力,书写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中国故事。
展望未来,相关公司表示,将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加大研发投入以推动成果产业化、突破性能与成本瓶颈,同时深化与产业链上下游及科研院所的协同,构建创新联合体与全链条良性循环,力争让“中国造”新材料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占据核心位置,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注入持久动能。
攻坚关键领域
构筑新材料自主壁垒
新材料的自主可控,是破解“卡脖子”技术困境、支撑大国重器研发与应用的核心前提,其产业发展始终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与重点布局。
2024年1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顶层设计中明确将“未来材料”与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并列,列为六大重点规划的未来产业方向,为新材料产业的长远发展划定了核心赛道;同年12月份出台的《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围绕产业落地与高质量发展提出具体目标,为新材料从“技术突破”走向“产业化应用”筑牢标准根基。
在政策的有力引导与支撑下,一批深市新材料上市公司主动聚焦碳纤维、稀土永磁、高端特钢等关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赛道:一方面,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深耕突破国际技术封锁,攻克多项核心技术难题;另一方面,通过全链条布局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在各自细分领域成功蹚出国产化替代与升级路径。
例如,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威复材”)以全产业链自主格局实现全系列碳纤维国产化量产,打破国际封锁、助力大国重器并拓展新兴应用,用高研发投入与海量知识产权筑牢技术壁垒;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力永磁”)凭自主晶界渗透技术主导高性能钕铁硼生产,深度配套全球龙头、率先布局机器人转子业务,借专利与股权激励推动材料绿色高端升级;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特钢”)靠多品种特钢研发、海量专利与绿色低碳实践,为多领域提供高端特钢方案,持续推进高端特钢进口替代引领行业发展。
“公司作为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民营企业,不仅是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的开拓者,也是国产碳纤维从有到强的主力军。这背后是‘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理念的生动实践。”光威复材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2017年登陆创业板以来,公司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纤维、树脂、预浸料、复材制件、装备、检验检测”的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市场结构方面,公司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军民双驱动发展战略,除传统装备业务外,在压力容器、新能源、建筑、体育休闲、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业务贡献;技术研发方面,公司持续通过大额资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逐步形成了高强系列、高强中模系列、高强高模系列多种规格型号、各种不同工艺路线、系统化的产品体系和产业化建设。
资本市场赋能
助力产业迈向全球核心
新材料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类,其技术攻坚与生态构建,离不开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与市场化机制保障。因此,资本市场自然成为新材料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扩大产业规模、构建全球竞争力的“助推器”与“孵化器”。
金力永磁相关负责人回忆称,上市以来,公司始终以资本市场为重要依托,通过多元化资本运作精准匹配发展战略,为业务扩张与技术升级注入持续动能。例如,在产业链整合层面,公司完成对巴彦淖尔市银海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51%股权的收购——此次收购不仅让金力永磁获得稀土原材料自配套与可追溯优势,保障产品绿色品质,更推动稀土磁材资源循环利用,精准满足下游客户对回收原材料的需求,实现产业链协同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突破。
中信特钢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工具,为持续发展注入动力。通过发行可转债等方式,募集资金用于“三高一特”产品体系优化升级项目、高参数集约化余热余能利用项目、焦化环保升级综合改造项目、全流程超低排放环保改造项目等关键项目建设,增强了在高端特钢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公司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不论是并购重组打通产业链循环,还是发行可转债加码核心技术与绿色转型,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工具,正为新材料企业搭建起“资金—技术—产业”的良性循环通道。展望未来,相关企业纷纷表示,将继续用好深市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工具,以资本赋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持续推进新材料领域的“卡脖子”技术突破、全产业链生态完善及全球化布局深化。
中信特钢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始终致力于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特钢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标准引领等重要领域积极探索创新,致力于打造产品差异化优势,持续增强企业的软硬实力,磨砺企业韧性,稳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未来,随着更多新材料企业深化资本与产业的融合,持续攻坚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生态、拓展全球布局,“中国造”新材料必将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抢占更高话语权,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材料之基”,书写更多科技创新驱动大国重器的新篇章。
(编辑 贺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