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宏观时评 > 正文

从宏观视角看单月信贷数据波动

2025-08-18 00:04  来源:证券日报 

    ■苏向杲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根据前值(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计算可得,7月份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500亿元,这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有观点认为,单月信贷负增长说明经济活跃度在下降。对此,笔者认为,这种将单月信贷数据变化与经济活跃度直接“划等号”的观点并不正确,应当从宏观视角全面审视单月信贷变化。

    其一,信贷数据不足以全面反映社会融资需求。

    社会融资需求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投资扩产意愿与居民消费信贷需求,进而体现经济活跃度。但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构成中,除新增贷款(不包含非银贷款)外,还包括企业债券净融资、政府债券净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项目。因此,通过社会融资需求窗口观察经济活跃度,应重点关注总量变化,而非仅关注贷款规模。

    实际上,尽管7月份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负,但当月政府债券净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项目增量出现较快增长,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融资规模增量仍超1万亿元。这表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正通过直接融资与财政协同发力得到满足。若仅聚焦于信贷单月回落,将难以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资金获取情况及真实活跃度。

    其二,理性看待单月信贷的季节性波动。

    我国信贷增长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一季度(尤其1月份)新增贷款通常较高,4月份、7月份、10月份则是贷款小月。这一特征既受经济运行季节性影响,也缘于银行冲刺考核节点的主动调节。此类波动犹如金融数据的“季节性呼吸”,并非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趋势性逆转。

    也正基于此,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引导银行机构加强贷款均衡投放,适度平滑信贷波动,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降低单月数据的扰动影响。例如,央行上海总部2025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到,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均衡投放。

    其三,经济转型期需更关注信贷结构而非增速。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各产业对信贷的依赖度差异显著:重资产行业(如房地产、基建)需求较高,但伴随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成熟与经济转型升级,重资产行业的信贷需求自然回落。因此,将信贷增速趋缓等同于经济活跃度下行,实属片面判断。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过去十年间,信贷投向结构发生深刻演变,主要驱动因素由重资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领域升级换挡,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60%,转变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70%。”这也意味着,信贷结构优化比增速变化更能反映实体经济转型实质。

    总之,观察信贷数据变化,要重点关注信贷供给是否与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动态平衡,是否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而非以单月波动论断经济冷暖。当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430万亿元,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与融资渠道多元化进程中,未来实体经济对贷款的依赖度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但这既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减弱,更不代表经济活跃度下降,恰恰相反,其映射出我国经济从“量”到“质”的积极转变。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