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一鸣
10月20日至10月22日,以“科技智造强链条 创新融合优生态 改革赋能促发展”为主题,由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主办的“2025医疗器械经济信息发布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
合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会议不仅是行业交流的重要平台,也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了合作契机,助力医疗器械行业高质量发展。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由4403亿元增长至115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76%,远超过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同期约4.82%的年复合增长率。
同时,随着我国政府对国产医疗器械行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以及国内居民人均医疗支出的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24万亿元,到2030年该市场规模将超过1.66万亿元。
市场扩容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政策和地方引导。国家层面,2025年,《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有关举措的公告》提及,对符合要求的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高端医疗器械继续实施创新特别审查,进一步优化创新审查工作,加强申请人和审查专家的沟通,强化对创新医疗器械研发和注册的技术指导。
地方层面,以安徽省为例,今年7月30日,安徽省医疗器械创新联盟正式成立,旨在围绕安徽医疗器械发展需求,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优势领域,锻造长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增强整体竞争力等。
截至目前,安徽省合肥市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已达7家,集聚医疗器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1000家。
产业链公司布局高端产品
在医疗器械市场扩容背景下,产业链公司加速布局。记者采访了解到,高端产品已成为企业研发重点。
欧普康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研发总监付志英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不断进行研发投入,经反复试验,成功研发出一款超高透氧材料DK185,透氧系数DK值高达185,远超行业标准。在此基础上,公司已陆续推出新一代角膜塑形镜和巩膜镜等产品,能有效保障角膜长期佩戴时的氧气供应。
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离子”)是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平台。
“公司主要从事质子治疗系统的设计、生产和运行、维护,致力于提供质子治疗中心建设及运营全周期解决方案,打造离子医学技术装备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基地。”中科离子总经理陈永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研制出国产首台、全球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该系统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此外,安徽通灵仿生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介入式心室辅助系统”,已顺利完成全国范围内pVAD(介入式心室辅助装置)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的注册临床试验入组工作。该产品不仅被纳入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重点项目,更成功获批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正在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而技术创新、链条整合与政策赋能,正引领行业向高端化、国产化方向迈进。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