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企业信息 > 正文

好标的难寻 并购重组难起“妖风”

2019-07-06 06:01  来源:证券时报

    好的并购重组标的越来越少。即便并购重组再次松绑,在从严监管的大环境下,“炒壳”鸡犬升天的乱象也很难重演了。

    近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最吸引注意的无疑是促进创业板公司不断转型升级,拟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以及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取消重组上市认定标准中的净利润指标,等等。

    曾经有这么一类A股公司,屡屡霸占财经媒体的重要新闻报道位置,靠的就是不断大手笔并购重组,实现公司营业规模和市值的飞速发展。然而,大肆并购重组后的管理运营现况,很多上市公司并不能让投资者满意。特别是涉及境外并购的情况,A股公司对其他国家法律、劳工环境需要较长的了解适应期。甚至有一些公司因为并购重组的摊子铺得太大,最后商誉巨幅减值,走上了连年亏损甚至暂停上市的结局。

    因此,此次并购重组政策“松绑”再次引起了市场的一些担忧。特别是A股政策演变的历史告诉我们,“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总在不同程度地上演。数年前,并购重组也经历了一些松紧的调整,A股也泛起了所谓“壳价值”投资的流派,一些投资机构在一两年的时间获得了惊人的收益。价值投资有很多种,壳价值也是一种价值,类似的独特理念曾流行一时。

    不过,近几年大量公司成功IPO登陆A股之后,市场上优秀的并购重组标的已经越来越少了。在一些制造业,记者发现行业内上市公司有兴趣尽调的公司就是那么几家,特别是在国内市场已经被业内投资机构翻了几遍,想发掘中意又价格合适的标的公司,一般只能去海外市场淘金。

    优秀的公司会权衡IPO与重组借壳的利弊,上市公司实控人无法像以前一样守着“壳资质”待价而沽。数年前,A股上市公司壳公司价值达到30亿元的水准,一些实控人对低于这个价格的报价方不屑一顾。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A股市值仅几亿元、十几亿元的公司比比皆是,低于30亿元市值的公司已有几百家,市场对于壳价值的估值早已趋于正常。

    好的标的公司越来越稀少,监管又越来越加强,虚增利润蒙混过关搞资本运作,在A股市场通关的难度日益增加。重组公告曾是最大利好,公告后不乏几个涨停板,但是近期重组公告披露后股价时常出现暴跌。主要原因就是公司的重组方案存在瑕疵,遭到监管部门的问询或者媒体的质疑。

    实体经济转型需要扎实做实业的公司,这样的公司肯定可以产生正向现金流入,对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贡献。资本市场欢迎这样的公司,通过IPO上市或者重组借壳,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等实现更大的发展。监管长期趋严,好标的公司又难寻,相信此前扰乱市场的并购重组妖风不会再重演,挖掘并购重组机会可以成为真正的价值发现之旅。

  • 相关资讯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