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文英
11月18日,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思科技”)旗下蓝思智能机器人位于浏阳经开区的永安园区正式投产。在具身智能产业从实验室加速迈向量产应用的关键节点,这一动作不仅是公司推进“消费电子+智能汽车+新兴智能终端”多轮驱动战略的重要落地,更是继今年7月登陆港股后,“资本+产业”双重布局的关键落子。
“AI正从云端加速‘下沉’至终端设备,端侧硬件革命将重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与机器人等领域的价值链。”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新基地投产,正是公司顺应这一趋势的战略布局,蓝思智能机器人新基地将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装备和具身智能服务器产业基地。
新基地具备全链条量产能力
据悉,此次投产的永安园区占地400亩,厂房面积达18.9万平方米,具备年产1万台/套大型自动化设备及50万台具身智能机器人等AI硬件产品的能力,实现了从新材料研发、核心部件制造到整机组装完整生态链的全面贯通。
该基地投产后,蓝思科技将形成以长沙为核心、东南亚(泰国、越南)为支撑的机器人全球制造网络,海外产能将重点服务北美等国际市场,进一步完善全球化供应链布局。
依托此产能基础,蓝思智能机器人明确了“智能装备”“具身智能”“AI服务器”三大协同发展的业务矩阵,构建覆盖AI硬件全场景的解决方案能力。
在智能装备领域,自2016年布局以来,公司持续深耕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运动控制算法与机器视觉系统等核心技术,已自主研发并量产六轴机器人、AOI视觉检测机器人、无人搬运机器人、智能复合机器人等产品,具备从概念设计到批量制造的全流程实施能力。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交付智能制造项目超2000个,服务覆盖消费电子、智能汽车、智慧零售终端等多个行业。
在具身智能领域,公司已构建起从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到整机组装的垂直整合平台,涵盖液态金属等创新材料研发供应、精密制造加工能力,以及六维力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头部模组、关节模组和灵巧手等关键模组的研发生产,同时具备软件二次开发及场景应用、整机组装与系统集成能力。
目前公司已切入北美及国内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供应链,关节模组、灵巧手、结构件实现批量交付,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整机组装规模位居行业第一梯队。公司计划2026年实现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和整机组装规模翻番,2027年人形机器人与四足机器狗出货量稳居全球前列。
在AI算力基础设施领域,公司从AI服务器机箱结构件切入,已逐步拓展至液冷模组、固态硬盘等关键模组。目前机箱结构件已实现批量出货,固态硬盘组装业务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全产业链整合构筑护城河
蓝思科技将三十年来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精密材料、结构件及垂直整合制造能力,系统迁移至AI硬件新赛道,已从AI手机、AI眼镜,延伸至汽车智能座舱、具身智能等领域,逐步构建起跨场景的硬件解决方案能力。
“我们不做‘单点创新’,而是聚焦‘材料+工艺+设备’的系统性突破:从消费电子的UTG玻璃和3D玻璃,到液态金属和钛合金精密加工;从AI硬件的光波导镜片、功能模组,到机器人头部和关节模组,再到玻璃硬盘和玻璃基板等,我们已实现AI端侧核心领域的技术全覆盖。”周群飞强调,这种从“部件-模组-整机组装”到ODM的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让公司在成本控制、快速响应上占据绝对优势。
依托上述核心优势,蓝思科技同步公布“三年攻坚计划”,明确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端侧硬件、多模态融合技术及新型材料工艺,深耕消费电子、智能汽车、机器人三大核心领域,力争通过技术实链、制造硬实力与生态协同,成为AI端侧硬件制造领域的全球龙头企业,推动端侧智能硬件加速从技术概念走向商业落地。
福州公孙策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詹军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蓝思科技基于长期深耕消费电子领域的垂直整合经验,将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迁移至具身智能行业,有望通过机器人新兴产业重塑企业估值。”
(编辑 贺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