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欢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算力作为核心基础设施正成为驱动创新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密集推出算力券相关政策,旨在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与创新发展。
8月2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贵州省鼓励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提出,“加大贵州算力品牌宣传力度,提升贵州算力服务能力。发放‘算力券’,支持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促进大模型训练、适配,吸引全球使用贵州算力资源”。
事实上,自今年起,成都、上海、芜湖、天津、武汉、杭州、昆明等多地已陆续发放或计划发放“算力券”,呈现出政策推广的加速态势。
“人工智能产业高度依赖算力支撑,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研发大模型时往往面临高昂的算力成本,这直接制约了其技术创新与产业参与度。”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通过发放算力券可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研发积极性,同时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向规模化、高效化发展,助力区域打造算力品牌,吸引全球资源落地,形成产业生态闭环,从而在数字经济竞争中占据先机。”
真金白银支持智能算力产业发展
当前,算力资源短缺和使用成本高是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面临的主要瓶颈。各地政府积极应对,通过算力券形式对企业在算力购买、租赁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既缓解了企业的研发压力,也促进了算力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从今年已出台的政策来看,多地明确了高额补贴与具体措施。例如,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成都市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若干政策》提出,鼓励优质算力普惠供给,每年发放不超过1亿元算力券,用于支持算力服务机构为算力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算力服务。算力券最高可抵扣不超过60%的算力购买费用,每家算力需求方每年累计可领取最高500万元算力券。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指出,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发放6亿元算力券,加强算力调度平台建设,体系化支持企业研发和应用大模型,加快大模型生态空间集聚。对租用智能算力的主体,市级给予最高30%租金补贴,并推荐申报国家智能券补贴,按照“补早补小”原则,市区协同给予最多1年、最高100%的租金补贴。对自主智能算力设施部署项目,给予最高10%建设支持,加速培育人工智能自主生态。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算力是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直接决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的竞争力。各地区都在加大投资,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新基础设施基座。”
国家层面也在积极布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副司长张铠麟在8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用好“两重”“两新”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将发放算力券等推动降低创新主体研发使用成本。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向记者表示:“在多地陆续推出算力券政策的支持下,算力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一方面,算力需求将持续增长,推动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扩容和效能提升;另一方面,行业竞争将加剧,促使企业优化服务、降低成本,提升算力资源的普惠性和可用性。此外,政策将带动算力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加速行业应用落地,推动算力服务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产业链上市公司加速布局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算力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占比将达到35%,未来几年全球算力市场规模也将突破千亿元,有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推高算力需求,中国智能算力增速高于预期。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2026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460.3 EFLOPS,为2024年的两倍。
面对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机遇,产业链各环节上市公司正加速布局,以期在高速增长的算力市场中抢占高地,构建核心竞争力。
嘉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在南京、合肥、青岛、无锡等多省市地区落地并提供AI智算中心、AI+政务云、AI+工业软件中心等建设及运营服务,成功中标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三期扩容等项目。新能源企业甘肃金刚光伏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孙公司北京金刚数海智算科技有限公司今年6月份签订了智算中心多元算力服务项目,合同含税总金额3.99亿元,服务期限为5年。
硬件方面,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速树脂材料订单饱满,相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新一代服务器、高端算力等领域的PCB基板环节。安全服务商亚信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参与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算力枢纽建设,形成集群算力调度+两级协同的“数盾”体系建设方案,全面保障算力安全。
“企业需从技术、生态与应用三个维度布局以抓住机遇。技术上应强化自主创新,聚焦AI芯片、服务器、液冷解决方案等核心环节,突破高性能算力瓶颈并降低对外依赖。生态上应积极参与产融合作与算力平台建设,通过政策红利降低研发成本,同时深化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协同创新。应用上则需加速人工智能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解决方案,实现从算力资源使用方到输出方的角色转变,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并实现商业价值闭环。”武泽伟向记者表示。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