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洁
2月23日晚间,北京第四范式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第四范式)再次递表港交所。商汤科技、云从科技、旷视科技以及依图科技被统称为“中国AI四小龙”,第四范式的业务方向则与他们不同,后者是决策类AI的代表。
与国内AI创业公司普遍亏损一样,第四范式也难逃“增收不增利”的魔咒。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截至2020年及2021年9月30日的9个月,第四范式收入分别约1.28亿元、4.6亿元、9.42亿元、5.74亿元、13.45亿元,同期经营亏损分别为3.36亿元、5.51亿元、5.6亿元、4.41亿元、9.95亿元。
人才前置投入导致亏损?
天眼查APP显示,第四范式成立于2014年。IPO之前,第四范式已完成了11轮股权融资,公开披露的融资金额超过70亿元。第四范式产品及服务覆盖的行业领域主要包括金融、零售、能源电力、电信及医疗保健。
对于连续亏损的主要原因,第四范式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称在缄默期,没有给予回复。但从招股书中可以发现,公司有较高的研发开支、营销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以及授予投资者若干优先权有关的赎回负债利息开支。其中,研发费用投入在2018年-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分别为1.93亿元、4.16亿元、5.66亿元和5.78亿元,分别占同期营收的151%、91%、60%和73%。截至去年6月30日,第四范式拥有研发人员929人,占全体员工的70%。
易观分析企业数字化中心负责人张澄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财务角度看,AI企业成功的关键是引入高阶人才以支撑技术和软硬件产品的领先,而人才需要前置投入,这个阶段财报必然体现在成本高企,需要资本输血。”
“而伴随着技术和产品的商业化,企业亏损会逐渐收窄,但商业化增长和资本退坡之间节奏的把握很重要,很多早期技术企业的危机源于资本输血已经停止,但自我造血能力尚未充分形成。我们认为在当前资本环境下,AI公司储备12个月以上的现金流是必要的。”张澄宇表示。
一位从业者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事实上,养一个算法工程师是非常贵的,年薪至少百万元起步,而且不是几个人就够了,得招很多,所以人才上的投入确实很大。”
决策类AI的前景有多大?
谦询智库合伙人龚斌指出,决策智能实际上是通过数据智能去辅助企业更优地做决策,解决与其核心业务经营密切相关的问题,几乎可以从上到下优化企业运营的所有组成部分,市场空间比较大。从国内市场来看,决策类AI目前在金融科技领域应用最多。这一赛道上的企业其实不少,只不过第四范式作为该赛道较早冲击IPO的一家,吸引了较多的关注。
第四范式在招股书中援引第三方商业咨询公司“灼识咨询”研究报告称,中国AI行业按照应用领域划分为视觉类AI、决策类AI、语音类AI以及AI机器人四大类别。在过去五年里,中国企业AI支出从2016年的15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28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609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6%。其中,决策类AI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赛道,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7.1%。
张澄宇表示:“传统AI应用较成熟的领域是感知状态和认知逻辑,比如对图像、语音、文字的识别、理解和分析。决策是AI技术的更高阶应用。小到一盘围棋的对弈,大到一家企业的经营,其状态发展和演进都是由大量决策所推动的。如果说感知和认知类的AI可以为企业经营带来局部的降本增效,决策型AI有机会系统性提升企业的经营表现,也意味着有更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但是,决策过程所涉及的内外部变量显著增加,会导致其商业化落地的难度更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头部企业在加大对决策型AI的投入,但实际可衡量的价值落地仍然待验证。”张澄宇称。
上述从业者也对记者表示:“在各个垂直业务条线,第四范式均面临着来自互联网巨头的竞争。”
(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