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去年人民币贷款投放量创新高!专家预计今年1月信贷社融“开门红”

2022-01-13 06:32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国人民银行1月12日发布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

    01

    2021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8.29万亿元,同比增长9%

    02

    2021年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13万亿元。2021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95万亿元

    03

    2021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1.35万亿元

    04

    2021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专家表示,通过2021年12月金融数据可以确认,社融增速已触底企稳,同时,企业融资需求仍不强,但这一趋势在今年1月有望改善。今年1月,新增信贷、社融有望迎来“开门红”。

    人民币贷款投放量创新高

    数据显示,2021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创历史新高。

    “这体现了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分部门看,2021年住户贷款增加7.9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8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08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0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46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23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847亿元。2021年1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3万亿元,同比少增1234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温彬称,从结构上看,2021年12月企业部门贷款比上年同期多增,其中票据融资多增规模较大,表明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仍偏弱。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称,2021年12月,票据融资仍是信贷的主要支撑项,企业贷款同比收缩态势有待改善。

    “2022年1月,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有望较快增长,票据强、信贷弱的局面会得到改善。”温彬表示。

    此外,2021年12月M1与M2同比增速较上月明显回升。高瑞东认为,这主要受益于降准降息后短期融资多增。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2021年12月M2同比增速高于预期,主要是由于居民和企业存款增加,财政支出加大力度导致财政存款明显下降,以及表外融资收缩有所放缓等因素。M1同比增速高于预期,则主要是由于当月企业短期贷款明显增加,抵消了房地产销售放缓的影响。这也表明企业现金流状况有所改善。

    社融增速触底企稳

    社融方面,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表示,随着稳增长的政策目标进一步明确,央行于2021年四季度出台多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企业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碳减排、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加之财政发力与政府债券加快发行,2021年12月社融增速触底企稳。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高瑞东分析,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以及股票等直接融资,是2021年12月新增社融的主要拉动项。其中,政府债券明显多增主要源于2021年专项债发行节奏重心后置,而企业债券明显多增则主要源于上年的低基数。主要拖累项则来自于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小幅回落。

    温彬表示,2021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融的63.6%,这一占比同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主要归功于金融回归本源,落实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2021年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3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涨幅比上月末提高0.2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融资整体改善。

    社融、信贷料迎“开门红”

    展望2022年1月,周茂华预计,新增社融、信贷将迎来“开门红”,主要理由有三:一是逆周期与跨周期政策协同发力。降准及结构性工具支持下,银行金融机构放贷动力有所增强。二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提前。三是随着国内房地产投资逐步回暖与基建投资补短板适度发力,有望进一步带动信贷需求。

    王运金认为,2022年一季度信贷增速仍可能处于筑底阶段,二季度之后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结构性改善。预计2022年全年信贷增速在11.4%-11.7%,2022年全年社融存量增速在10.5%-10.9%,M2增速维持在8.5%-8.9%。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日前表示,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更加主动有为,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