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专家:生态环保和自然灾害防治 年投资可达5万亿元左右

2019-01-15 23:34  来源:证券日报 包兴安

    ■本报记者 包兴安

    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今年在投资上要加强生态环保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专家预计,这方面的投资额每年可达到5万亿元左右。

    360金融PPP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唐川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加强生态环保和自然灾害防治建设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整体的农业、工业及其他新兴产业发展中,也是完善企业现代化发展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指导思想。

    唐川表示,生态环保方面的项目每年投资约为2万亿元左右,但是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当下,生态环保产业链正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科技类的企业也将研发重心投入到这个领域。同时,智慧环保、环保大数据监测体系也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参与,整体来看,若综合考虑企业在研发端和创新业务端的R&D投入、固定资产投入,估计在生态环保和自然灾害防治的整体投资额可达到每年5万亿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要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2018年10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出要推动建设九项重点工程: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实施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

    唐川认为,生态环保领域是目前PPP的重要领域,其在财政部PPP中心的项目量仅次于市政工程和交通运输领域。所以,无疑PPP模式将在生态环保和自然灾害防治领域起到重要的项目推动作用。

    “PPP模式可以全面调用社会资本的技术能力、市场化运作能力,进而解决政府传统提供模式中的效率问题。”唐川说,一些政策特别强调,因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一般有现金流,市场化程度较高,PPP模式运用较为广泛,操作相对成熟,故而各地新建项目要“强制”应用PPP模式,中央财政将逐步减少并取消专项建设资金补助。从中可见财政层面也希望通过现金流较好的环保领域来全面试点、推进市场化PPP模式。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应用层面来看,PPP对生态保护领域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落地工具。

-证券日报网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