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股票频道 > 三板 > 正文

盲目跑马圈地 明星企业蓝海之略突曝现金流紧张

2018-11-01 04:44  来源:中国证券报

    新三板公司蓝海之略面临困局。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实地探访发现,蓝海之略总部办公区多数工位空置,且旗下两家医院略显冷清。“与鼎盛时期相比相去甚远。”公司一位员工告诉记者。

    2017年,蓝海之略还是一家明星企业,当年营收23.03亿元,净利润4.52亿元,全年共计缴税6.25亿元,纳税总额居珠海市第四名、民营企业第一名。然而,今年6月以来形势急转直下,蓝海之略突曝现金流紧张,拖欠员工工资,员工放假,并终止了IPO辅导。

    对于蓝海之略面临困局的症结,多位知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融资租赁模式本身问题不大,但蓝海之略在经营过程中,医疗设备销售成为出发点,而非运营。对医院租赁医疗设备垫付兜底,但缺乏相应的风控;盲目上项目,跑马圈地,但后期运营能力不足。新增收入远达不到还款要求,进而导致现金流紧张。

    拖欠员工工资

    珠海市九洲大道中1009号钰海环球金融中心11楼,这是蓝海之略总部所在地。由于为丈夫讨薪,孙梅(化名)住在蓝海之略董事长及实控人罗志林办公室外沙发上已有数日,希望早点为丈夫要到血汗钱。但孙梅担心的是,再过段时间这里可能人去楼空。

    据孙梅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其丈夫去年受聘于蓝海之略,担任全职医生,为患者做手术提供医疗服务。本来说是就近安排,但从加入蓝海之略后,其丈夫就辗转宁夏、贵州、山西、黑龙江等多地医院。出乎意料的是,因公司经营困难,她的丈夫突然间“被离职”,拖欠数月的工资至今也没个说法。孙梅从10月8日起前往珠海为丈夫讨薪,但至今未能见到罗志林。

    10月22日上午,中国证券报记者前往蓝海之略总部一窥究竟,来到钰海环球中心10层和11层蓝海之略办公区门口,看到偌大的办公室,多数工位空闲,仅少数员工上班。

    “目前只有100人左右上班,和鼎盛时期相比相去甚远。我也是进来后才发现生意不好,早知就不来了。”上半年入职的一位员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同事间传闻老板身体抱恙,近段时间也没来过公司。“7月-9月已经停发工资,连社保都是自己掏钱交。”

    同样的窘境在蓝海之略下属的蓝海之略医院和蓝海之略耳鼻喉医院两家医疗机构上演。当日下午2时,中国证券报记者来到耳鼻喉医院,从现场情况看,该院并未正常营业,仅两名工作人员。据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该院开业于2015年,高峰时期工作人员五六十名;今年初仍有近30人,但眼下只有5人。“医生都走光了,老板也不见了。已经拖欠了三个月工资,现在来了个新老板。”

    另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医院正在整改,下月才能开放,她的工资也被拖欠。而蓝海之略医院的处境如出一辙,略显冷清,一层仅余留几名工作人员。一名工作人员称,该医院仍在正常营业,但目前已被收购。

    事情在今年8月份已现端倪。公司曾下发放假通知称,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恶化,近期及未来一段时间员工工资及福利无法按时发放。为减轻企业支出负担,增大资产重组成功机会,以更好地解决企业生存发展与员工薪酬待遇问题,公司拟安排部分员工进行停工休假,假期暂定为2个月,即2018年8月21日至2018年10月20日,待公司经济状况好转后即返岗。公司将为放假员工提供基本生活费,缴纳五险一金,原所欠工资、差旅费与福利逐步发放。

    不过,让蓝海之略员工吴敏(化名)没想到的是,休假期满后,她并不能如约返岗,等来的是一纸离职通知。吴敏给中国证券报记者提供的信息显示,10月11日下午,她所在的部门负责人称,“公司因经营困难,目前各项业务不能正常开展,请各位员工在10月20日之前来公司总部办理离职手续及拖欠工资的清算,已办理离职证明的员工优先支付工资。”

    多位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的蓝海之略员工则表示,并未收到近三个月工资。对此,蓝海之略总经理尹鹏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公司现在没有正常经营,员工离职也有其他选择,拖欠员工的工资正在筹措中。

    连带担保埋雷

    蓝海之略成立于2010年6月,2015年12月挂牌新三板。罗志林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蓝海之略主营业务为医院科室综合能力建设服务,向县级公立医院输入“资金、设备、技术、运营、品牌、移动医疗”六大要素(此后改为五要素),帮助医院进行重点科室建设,并促进医院快速形成“医疗服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与“互联网+医疗服务能力”三位一体能力体系。蓝海之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为医院科室综合能力建设提供服务,包括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

    彼时,蓝海之略的销售模式之一是公司将医疗设备销售给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再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将医疗设备出租给医院(最终用户)。此种模式下,在部分项目中,融资租赁公司要求公司以支付保证金的形式为承租人履行租赁协议提供担保。

    但后来情况有所改变。从蓝海之略离职的高管王海(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蓝海之略的(经营模式)从1.0模式到2.0,再到3.0和4.0。其中,1.0模式从蓝海之略成立持续到2016年8月。在他看来,1.0模式没有风险,医院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引进这些设备,但蓝海之略没有承担任何担保兜底的义务。

    2013年-2015年,蓝海之略的业绩相对平稳,营收分别为4.42亿元、5.00亿元、5.26亿元,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4881.65万元、5097.48万元、5068.06万元。

    但好景不长。2016年上半年,蓝海之略业绩突遭大滑坡。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9亿元,同比下降32.12%;实现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44.02万元,同比下降67.77%。

    据王海介绍,2016年8月,蓝海之略开启2.0模式,这也是形势所迫。“远程视界2013年把蓝海之略的五要素‘拿’过去,在资金(模式)上变了一下,就把全国的县级医院抢去了。我们的业务员去医院推广,这些医院就说远程视界多好,不用掏钱,担保兜底,逼着我们搞2.0模式。”

    2016年8月25日晚间,蓝海之略公布了对外担保管理制度。2016年年报显示,蓝海之略的销售模式之一转变为向客户(融资租赁公司)销售医疗设备,这些医疗设备将最终融资租赁给项目医院(最终用户)。在销售过程中,公司为项目医院向融资租赁公司支付项目保证金、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2017年年报显示,蓝海之略与50余家融资租赁公司联合成立“蓝海之略资金联盟”,公司将医疗设备卖给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将医疗设备出租给项目医院使用,医院按期支付租金。不过,为医院提供兜底担保却给蓝海之略埋下了雷。

    风光之际藏风险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2016年9月-2017年2月,蓝海之略共发布了22条对外担保公告。对于蓝海之略而言,对医院融资租赁承担连带责任担保使得业绩迅速上升,但似乎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年报显示,2016年蓝海之略实现营业收入10.25亿元,同比增长94.85%;实现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增长232.07%。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6亿元,同比增长2.78亿元。

    对于2016年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蓝海之略表示,由原来的客户医院支付保证金改为由公司支付,降低了客户医院的前期资金压力,极大促进了公司业务拓展。

    此时,蓝海之略雄心显现。2017年2月,其与广发证券签署《关于股票发行并上市之辅导协议》,并于当年2月收到广东证监局出具的《辅导备案登记确认书》,进入辅导期。

    2017年,蓝海之略业绩再次井喷,实现营业收入23.03亿元,同比增长124.74%;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2亿元,同比增长183.3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5亿元,同比增长42.38%。

    孙辉(化名)是蓝海之略的投资者,并与蓝海之略董事长罗志林有过接触。孙辉给中国证券报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很多资金方知道我认识他,希望和罗志林做生意。但罗志林告诉我他不缺钱。”

    2017年,蓝海之略风头正劲。据媒体报道,2017年,蓝海之略全年共计缴税6.25亿元,全年纳税总额居珠海市第四名,民营企业第一名。2011年-2016年被授予“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是珠海纳税10强企业。

    根据蓝海之略披露的信息,公司在全国合作的医院946家,采用新模式持续提供技术运营服务医院230多家,帮助合作医院建设学科1594个。

    但业绩高速增长的同时风险暗藏。数据显示,2016年末和2017年末,担保金额余额分别为4.79亿元和3.07亿元,分别占当期净资产的70.85%和26.91%。公司表示,规模和比重均有较大减少,但金额仍较大。若被担保的项目医院未能按约定履行融资租赁合同支付设备租金,公司可能产生或有负债风险,从而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蓝海之略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危机四伏。2015年末和2016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2.52亿元和5.62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47.98%和54.87%,应收账款规模有所增加,且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呈上升态势。

    2017年末,蓝海之略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2.82亿元,占当期营收的12.26%,应收账款规模和比重均有所减少。但同期其他应收账款直线上升。2017年末,其他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从2016年的1.09亿元大幅提高到9.20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39.94%。对此,蓝海之略表示,这是因为公司业务模式导致融资租赁保证金和对外借款增加所致。

    这最终成为引爆蓝海之略危机的导火线。

    “现在都没有勇气看(蓝海之略股票)了。而去年这个时候火的不得了。”10月22日,蓝海之略投资者原明(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投资蓝海之略前多方了解了公司基本面,甚至还去蓝海之略考察过,但没想到还是踩了雷。

    屋漏偏逢连夜雨

    今年6月以来,蓝海之略手头很紧,公司开始借款度日。据蓝海之略8月21日晚间发布的公告,2018年6月,公司分别与控股股东罗志林、股东尹鹏、股东罗文波签署《借款协议书》,分别向其借款2200万元、1000万元和800万元;2018年8月,公司与控股股东罗志林签署《借款协议书》,向其借款4736.59万元。全部借款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然而,罗志林出手也未能为蓝海之略解困。据蓝海之略2018年半年报,为减少公司费用支出,公司已启动对部分员工进行停工休假的计划。

    实际上,2015年开始,蓝海之略的员工数量大幅增长。截至2015年6月30日,公司及子公司员工总数为579人;2016年,员工从719名增加到1244名。其中,拥有植入医师超过120名。截至2017年末,公司员工2079人。其中,植入医师增至428名。

    今年上半年,蓝海之略业绩遭遇滑铁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1亿元,同比下降52.24%;实现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81.83万元,同比下降91.32%。

    对于业绩滑坡,蓝海之略列出多项原因,其一,受行业黑天鹅事件影响,公司学科建设端业务受影响较大,部分项目开发周期拉长,项目推进沟通难度加大,导致公司上半年签单率下降,营业收入减少;其二,受宏观经济去杠杆等诸多因素影响,合作融资租赁公司约定授信额度无法放款,导致对公司已签项目的回款较慢,新增项目审批流程和放款速度变慢,导致公司上半年成单率下降,营业收入减少;其三,随着公司合作学科的开诊数量增加,公司引入了大批全职医生和运营人员,导致销售费用比上年同期大幅增加,同比上升35.20%。而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导致相应的营业成本和净利润大幅下降。

    由于业绩大幅滑坡,蓝海之略的IPO计划只能搁浅。8月21日晚间,蓝海之略公告称,与广发证券签署了终止辅导协议,并于2018年6月向广东证监局报送了公司终止辅导的备案材料。广东证监局近日进行了公示。

    屋漏偏逢连夜雨,蓝海之略同时官司缠身。2018年7月11日,宏泰国际融资租赁(天津)有限公司在法院起诉要求蓝海之略代偿和林格尔县人民医院融资租赁项目债务690.06万元。此后,中恒国际租赁有限公司、麻城市人民医院等分别对蓝海之略提起诉讼。中国证券报记者多次尝试联系上述起诉方采访未果。

    “远程视界‘倒闭’后,这个行业很恐慌,所有融资(租赁)公司立马停止与我们合作。这才是要命的。”王海认为,正是融资租赁兜底担保“拖垮”了公司。

    “(蓝海之略)不应该涉足肿瘤和心血管项目。”王海称,“做了几个肿瘤项目,一做就是三四千万甚至四五千万。在江西建的一个肿瘤中心,一年多了还没开始运营。每个肿瘤项目要垫付多少钱?整个项目3000多万元,借给医院将近2000万元。”

    “蓝海之略走到今天不是模式错误。融资租赁各行各业都在做,科室建设也没有错。错就错在融资租赁模式上没有风控,而是当期利益最大化。希望挣快钱,但死得更快。”一位在蓝海之略工作多年的中层管理人员吴明(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

    “盈利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如果盲目把一个项目做大,比如,年收入1000万-2000万元的医院,且地区人口数不多,当地公立医院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单独一个科室建设金额可以做到2000万-3000万元,后期该医院产生烂账风险大。而蓝海之略的一些项目人员根本不与客户阐述清楚,只是说公司会兜底。”吴明表示,“对于这些项目人员而言,好不容易谈下一个项目,只希望把项目金额做大,风险有多大并不关心。加上省区、大区总监希望减轻业绩压力,向上汇报时会把项目的优点夸大一些,而忽略风险因素。”

    王海认为,蓝海之略酿成今日“苦果”,在于风险控制意识缺失。“大概2017年5、6月份,公司才开始要求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但已经太迟了。”

    经营模式之辩

    对于蓝海之略面临的危局众说纷纭。

    有消息人士透露,蓝海之略找过珠海市政府出手相救,也找过华发集团、格力集团,但都没下文,具体原因不详。但中国证券报记者未能从相关各方得到证实。

    吴明表示,“当然希望公司不要倒闭。但公司告诉我们,已经在走破产清算流程。”

    中国证券报记者多次致电罗志林,其并未接听。蓝海之略总经理尹鹏则在电话中表示,(重组)在进行当中。对于破产清算,尹鹏称没这一说法,主要还是资金问题。“银行去杠杆,融资租赁公司也没钱,该给我们的支付不了。”

    据蓝海之略2018年半年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39亿元,同比下降191.54%。公司指出,报告期末医院代垫款比期初增加了4.42亿元,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下降较大,导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上年同期下降较大。

    对于蓝海之略的模式是否行得通的问题,一位了解医疗行业融资租赁模式的医师李宏(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模式没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创新,但是走偏了。“融资租赁有市场,因为基层医院对于设备、尤其是技术的需求旺盛,市场很大。这些医院想发展没有资金,也没有专家。如果有人能提供设备、提供专家,把科室运营起来,其实是一种好的模式,应该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吴明补充道,“医改走的也是这条路,通过建立医联体、医共体让优质医生、技术下沉。只不过这些公司的根本出发点是设备销售。在这种模式下,如果前期放任风控,后期运营能力不足,新增收入远远达不到还款要求,蓝海之略垫款就越多,进而导致现金流紧张。”

    “2017年上半年,蓝海之略盲目扩张,业绩虽然漂亮,但其实是把自己推到悬崖边上。”吴明认为,“这是公司内部管理造成的后果,去杠杆仅是诱因。应对风险能力不足,说到底还是企业自身存在问题。项目建设规模盲目做大,而运营团队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收入无法支撑后期的还款。”

    “不管是蓝海之略还是远程视界,尤其是远程视界,步子迈的太大。更多的是为了卖设备,重心不在运营上。”李宏直言。

    财报显示,蓝海之略主要收入来源正是来自医疗设备销售。2013年-2015年,其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90.83%、88.27%及86.45%。此后两年该比例继续提升。2016年,公司医疗设备销售收入9.63亿元,同比增长111.67%,占营收比例达93.91%;2017年,医疗设备销售收入21.66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94.01%。

    据蓝海之略2018年半年报,公司负债总计10.20亿元,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1.73亿元。10月26日晚间,蓝海之略主办券商中信建投证券发布提示公告称,公司对外融资及资产重组工作尚未有明显进展,公司现金流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2031700网站电话:010-84372800

网站传真:010-84372633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