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珂
7月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分别宣布,将于7月21日集中发布多只专精特新主题指数。其中,上交所联合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推出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上证专精特新指数及中证专精特新100指数;深交所推出深证专精特新指数和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此前,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已联合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于6月30日正式发布北证专精特新指数。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多只专精特新主题指数,标志着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通过市场化手段筛选硬科技企业,为中国资本市场实现“质量引领”提供了新的范式。
“通过指数化工具将专精特新国家战略转化为可投资标的,强化资本对‘卡脖子’技术攻关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科技自立自强的强烈信号。”田利辉表示,沪深北交易所形成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格局,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协同发展。在国际对标上,呼应全球科创指数逻辑,旨在吸引长期资金,提升A股科技资产在全球配置中的权重。
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集聚
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市场的集聚效应日益显著。据工信部数据,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万余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A股市场共有1347家专精特新企业,覆盖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核心行业。2023年、2024年新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逐年攀升,分别为36%、41%,2025年以来,新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的占比为43%。
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中专精特新企业虽平均市值约67亿元、平均营业收入约13亿元,但研发强度(10.4%)、毛利率(31.6%)和营收增长率(9.8%)均显著高于A股平均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与成长潜力。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上市,形成“增量突破”效应,为专精特新主题指数建立了标的规模基础。三大交易所发布专精特新主题指数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是将国家产业政策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深度结合的体现,标志着对创新驱动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从财政补贴转向系统性资本赋能。
东源投资首席分析师刘祥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大交易所同步发布专精特新主题指数,体现了国家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重视,通过资本市场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助力解决关键技术瓶颈;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聚焦细分赛道的标准化工具,促进中小成长型企业的价值发现,优化市场结构,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专精特新链条进一步完善。三大交易所通过差异化指数构建形成互补格局,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在资金导向方面,指数发布为ETF等被动投资产品奠定基础,吸引社保、险资等中长期资金流入。”陈雳表示。
专精特新指数系列各具特色
当前A股市场共有6只专精特新主题指数,各具特色。
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选取50只规模较大的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样本合计市值和研发支出占全部科创专精特新证券的比例分别为47.7%和41.9%,平均研发强度高达21.2%。
上证专精特新指数选取100只规模较大的沪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证券中作为指数样本,样本合计市值占沪市专精特新证券的54.7%,为市场提供了沪市专精特新企业表现基准。
中证专精特新100指数,从沪深北市场选取合计100只排名靠前的专精特新“小巨人”证券作为指数样本,该指数对全体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市值、营业收入、研发支出和净利润覆盖率分别为33.0%、20.9%、28.8%和40.0%,全面反映A股市场专精特新企业的分布格局。
深证专精特新指数与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分别从深市、创业板选取100只市值规模大、流动性好的企业作为样本。截至2025年6月底,两条指数总市值分别达1.5万亿元、1.3万亿元,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额均超4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权重高,民企占比超八成。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选取50只市值较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首发样本成长性和创新性突出,2024年合计研发投入17.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5.6%,近三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4%,研发强度与营收增速均高于北交所市场平均水平。
刘祥东认为,从上述数据来看,专精特新主题指数标的选取具有创新属性强、行业覆盖广、民营经济占比高三大特点。
“上述专精特新主题指数标的兼顾代表性与投资可行性,其筛选逻辑科学,且突出专精特新的核心特质,其行业分布也紧扣国家战略需求。”陈雳表示。
丰富投资工具
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交易所专精特新主题指数的发布,是充分发挥指数市场表征作用和投资引领功能,助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项务实举措,将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助力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投资工具。
谈及指数发布对A股的具体影响,陈雳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从流动性改善到生态重构,为被动投资提供基础工具。指数发布将直接推动相关ETF落地。目前北交所尚未有ETF,但北证50指数已为产品设计铺路;沪深新指数亦将吸引公募基金快速布局。二是提升企业价值发现效率,入选指数意味着更多市场关注度,部分企业可能迎来估值重塑。三是优化市场结构、引导长期投资。指数化投资降低散户参与高技术门槛企业的风险,推动投资者结构机构化。同时,也将加强产业与资本正向循环,引导资本流向政策支持领域。
田利辉从“短期催化”与“长期重构”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短期影响是ETF等被动资金加速布局,预计入选企业平均市盈率将提升,反映技术溢价重估。中长期影响是资源配置优化,引导资本流向“硬科技”企业,同时推动专精特新生态圈完善。
刘祥东也认为:“一方面,指数发布有望改善标的流动性,指数基金、ETF等被动资金的配置需求将提升相关企业的交易活跃度。另一方面,将强化产业集聚效应,资金和资源向‘隐形冠军’企业倾斜,进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投资热潮,加速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