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连斌 通讯员陈雪涛
近年来,云南沧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沧源县联社”)不断深耕“姓农、惠农、助农”责任田,在支农支小、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中,打好金融“三张牌”,助力佤山边境解锁“幸福密码”。
打好“特色牌” 解锁“产业密码”
沧源县联社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在专注主业、回归本源上下功夫,坚持“做小做散”、践行“微贷革命”,聚焦全县“糖、茶、果、菜、牛、烟、米、蜜、竹、胶”和旅游等亿元支柱产业,创新推出“乡村振兴贷”系列信贷产品和“肉牛贷”“烟农贷”“惠蔗易贷”等多种子产品,有效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
该联社金融助农先锋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信贷政策宣传,及时了解农户资金需求方面的痛点、难点、堵点,并及时为农户建档授信,以“清单式”对接、“网格式”服务、“精准式”支持,做到信贷不断档、服务不打烊。
今年以来,该联社累计投放涉农贷款9.16亿元,较年初增加0.97亿元,增幅11.93%;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11亿元,较年初增加1.03亿元,增幅23.82%。
同时,该联社按照沧源县委县政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决策部署,加大世界佤乡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示范项目建设的信贷需求对接,重点支持芒阳、贺勐坝等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和23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今年以来,该联社累计投放“乡村振兴贷”1034户、金额8692.34万元,以金融之力为乡村全面振兴保驾护航。
打好“沿边牌” 解锁“口岸密码”
作为沧源县域唯一开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沧源县联社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强化金融服务需求供给,抢抓加快沿边开放、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等战略机遇,做好“边”文章,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地方新发展格局。
一方面,该联社稳步完善跨境人民币结算渠道,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60余户NRA账户(境外机构境内账户)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口岸经济的跨境金融能力。今年以来,该联社共办理跨境贸易结算1.1万笔、金额1.59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同比增长21.37%。
另一方面,该联社积极联动相关部门探索边民互市贸易新业态综合服务,芒卡通道边民互市于去年6月份正式上线运行,以边民、货物、结算等大数据交互,实现边民互市业务跨境汇款、收款、账户管理、国际收支申报等“全流程、电子化、一站式”运行。
通过创新特色服务模式,积极推进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为广大边民提供优质便捷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降低贸易结算成本,全面提升边民互市贸易业务层次。
目前,该联社已签约境内边民462户,登记一级市场缅商13户、二级市场收购企业17户,累计办理边民互市业务1.08万笔、交易金额8045万元。
打好“诚信牌” 解锁“信用密码”
近年来,沧源县联社持续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相结合,为乡村振兴、兴边富民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自2019年11月份沧源县班洪乡公抗村创建为第一个“信用村”开始,该联社按照“政府主导、监管指导、金融助力、多方参与”的思路稳步推进信用户、村、乡(镇)创建工作。截至目前,该联社共创建信用乡9个、占比90%,创建信用村55个、占比59.14%,进一步改善全县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提高农户和农村经济主体融资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
同时,该联社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口,将信用培育与乡村振兴、边境幸福村建设有机融合,加大“乡村振兴贷”系列信贷产品的运用,将金融“水流管网”铺设到村到户,让村民有资金需求时,只需在家“拧开水龙头”就能享受到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有效帮助守信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资金困局,切实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该联社辖内3.8万户农户全部建立电子信用档案,评定信用农户1.5万户,信用农户占比39.06%,授信金额11.14亿元,有贷款余额农户为1.1万户,农户贷款余额8.06亿元,建档立卡户累计授信3418户、金额2.4亿元,用信2909户、金额1.8亿元,农户贷款面20.97%,较年初增5.07个百分点,较2018年末提升10.69个百分点。
(编辑 汪世军 才山丹)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