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宁
期货交易所围绕期货和期权的产品创新工作持续推进。近日,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就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以下简称“聚乙烯”)、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PP)月均价期货合约(以下简称“三个化工品月均价期货合约”)及相关规则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据了解,这也是自今年3月份中国首个短期商品期权推出后,期货交易所在期货和期权等产品方面的又一创新,此举对于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企业质效、满足企业多元化风险管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化工品月均价期货合约亮相
据了解,月均价期货是一种以一个月内标的资产平均价格为结算依据的期货合约。根据公告,本次征求意见的三个化工品月均价期货合约的合约代码分别为“L合约月份F”“V合约月份F”和“PP合约月份F”,交易单位、交易时间、手续费、保证金、涨跌停板等方面与对应三个化工品实物交割期货合约保持一致。
此外,三个化工品月均价期货合约全部采用现金交割方式,即交易所以交割结算价为基础,划付持仓双方的盈亏,了结到期未平仓合约。这将是大商所首次推出现金交割期货合约。同时,为确保合约平稳运行,大商所对三个化工品月均价期货合约的结算价计算方法进行了针对性设计。例如,三个化工品月均价期货合约在合约月份前一个月之前的当日结算价,取对应实物交割期货合约的当日结算价等。
有市场人士表示,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作为塑料化工领域的核心品种,其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产业链供需及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在此之前,均价计价模式已经在三个化工品的国际国内贸易中得到了应用。
据悉,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期货先后于2007年、2009年、2014年在大商所上市,2024年的日均成交量分别为34万手、106万手和34万手,日均持仓量分别为51万手、112万手和52万手。参与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期货交易的法人客户持仓占比分别为71%、59%和72%。总体来看,这三个化工品期货市场运行成熟稳健,产业认可度和参与度较高,为推出月均价期货合约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全面深入市场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及充分论证基础上,大商所完成了上述三个化工品月均价期货合约的规则设计工作。下一步,大商所将结合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合约和规则,做好上市前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三个化工品月均价期货平稳上市运行。
商品期权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除了期货产品持续创新外,今年3月份,国内首个商品短期期权正式挂牌交易,期权家族再添新成员,商品期权的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
业内人士表示,自2017年3月份我国首个商品期权——豆粕期权在大商所上市以来,8年间我国商品期权市场保持有序健康发展势头。截至目前,全市场合计上市商品类期权52个,广泛覆盖农产品、能化、金属等多个领域。作为重要的衍生品工具,商品期权在风险管理和投资方面的价值正逐步为产业等各界所熟知,更获得了机构投资者青睐。
北京坤弘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彭巍向记者表示,通过参与商品期权交易,公司拓展了产品线,在提高整体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效果的同时,又能够给相关策略提供风险对冲,进一步提高了收益稳定性。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商品期权有很丰富的应用场景。”恒力衍生品学院院长管大宇向记者介绍说,商品期权可以给投资者提供灵活丰富的交易策略。
综合来看,期货交易所在期货和期权等产品方面的创新举措,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