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
初到定西,在与当地人交谈时,他们总会在不经意间蹦出两个看似割裂的词:“苦甲之地”与“中国薯都”。前者承载着这片土地沧桑的记忆,后者则洋溢着现代农业的蓬勃与自信。这种词语上的微妙碰撞,以及两个时空间的串联,或是理解金融与科技赋能这片黄土地最好的切口。
过去,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很难穿透农村“最后一公里”,而如今,数字化平台让金融服务嵌入产业链各个环节。
在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平台上,笔者看到的不是传统印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画面,取而代之的是实时跳动的交易数据、精准匹配的金融授信,是产业的智慧化、结算的智能化、经营的可视化、金融服务的普惠化。
从“松散”到“紧密”,从“线下”到“线上”,从“传统”到“智能”,这种变化,正是金融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最真实的写照。
金融活水“润物细无声”。在甘肃康勤薯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大棚里,高科技设备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结合自动化通风、遮阳、加湿系统,精准调节着棚内的温度与湿度,一粒粒原原种在此生根发芽,并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金豆子”。
看着甘肃康勤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以及公司科研人员讲起马铃薯时眼中满是热爱的样子,笔者深刻明白了,从昔日的“救命薯”到今日的“致富薯”,这小小的原原种不仅凝聚着太多人的智慧与汗水,也承载着金融赋能带来的无限可能。
或许,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真谛就在于此:让金融服务真正扎根于土地,培育出适合这片土壤的丰硕果实。在这片曾经“苦甲天下”的土地上,数字金融与科技金融的春风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