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矫月 见习记者 李昱丞
新冠疫情下,核酸检测已变成家喻户晓的一个医疗名词,其产业链上相关企业也成为逆经济周期下的前进者。作为核酸检测服务的提供者,第三方医学实验室(ICL)前三季度业绩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10月27日晚间,ICL龙头金域医学发布三季度业绩公告称,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8.27亿元,同比增长48.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55亿元,同比增长230.65%。
时代伯乐精准医疗事业部高级副总裁李子楠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ICL机构在疫情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检测能力,使其在全国医疗体系的地位得到增强,社会关注度和接受度都得到提高。”
前三季度净利润保持高速增长
新冠疫情爆发后,依托自身强大的病毒检测能力,金域医学先后在全国三十个省市区开展核酸检测。
根据三季报,截至9月末,金域医学累计核酸检测量超过2200万人份,核酸检测收入增长迅猛。同时,随着国内疫情缓解,公司常规业务得到有效恢复,实现了营收同比48.65%的高速增长。
三季报还显示,金域医学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53亿元,同比增长70.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9亿元,同比增加238.74%。金域医学表示,第三季度,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金域医学一手抓常态化抗疫、积极助力全国各地疫情防控,一手抓高质量发展、聚焦医检主业,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整体效益持续向好。
作为国内ICL领先企业,金域医学核酸检测量居行业前列。金域医学轮值COO、副总裁谢江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10月下旬,金域年内累计新冠核酸检测量超过2500万人份,约占全国核酸检测总量的十分之一。目前,全集团日检测产能可达25万例。”
“根据此前的抗疫经验,我们总结出了常态化疫情防控方案——大规模筛查、网格化常备、移动检测站和共建实验室四大模式,满足各地复工复产复学、出入境筛查、疫情局部爆发检测、个人愿检尽检等多场景的检测需求。”谢江涛进一步表示,“这套方案具有响应快、规模大、质量优、效率高和投入少的特点,可有效应对秋冬可能出现的检测高峰。”
核酸检测业务放量
广东ICL机构业绩增量明显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资料发现,今年以来,疫情地区集中检测、其他地区常规化检测对相关企业业绩增量明显。从目前已公布三季报的情况看,除金域医学外,广东另外两家ICL机构——华大基因和凯普生物,今年均受益于新冠检测业务,实现了可观的业绩增长。
凯普生物在10月22日晚公布的三季报中称,由于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拓展核酸检测产品,同时公司第三方实验室积极开展核酸检测,实现收入增加,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9.17亿元,同比增长77.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3亿元,同比增长160.29%。
华大基因在10月27日晚发布的三季报中称,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52亿元,同比增长225.82%,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05亿元,同比增长901.68%。
华大基因表示,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服务的需求激增,公司感染防控业务和精准医学综合解决方案业务在报告期内实现了大幅增长。
“为抗击新冠疫情,公司成立了‘火眼’实验室项目,目前已取得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华大基因方面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疫情平稳后,公司将继续推动‘火眼’实验室在其他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与当地医疗机构及公共卫生系统一起探索在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等领域的应用。”
第三方医学检验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前ICL行业的客户主要是医院检验科,服务的主体是医院。随着核酸检测服务需求量的激增,本来隐匿于医疗产业链中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有效分担了医院的检验任务,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
在10月11日新增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之后,青岛仅用5天时间便完成了全市核酸检测。这其中,ICL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域医学第一时间调拨人员和设备支援青岛金域,上百名检测人员“三班倒”,33台设备昼夜工作,经过3天的日夜奋战,完成了近70万人份检测量;来自天津、武汉、深圳等200多人的华大检测队伍火速驰援青岛,华大基因气膜版“火眼”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营,青岛华大累计完成100万人份的核酸检测.....。
“本次疫情使社会各方面充分认识了第三方医学检验,一些检测项目是医院做不了的,或者是医院做划不来的,金域不仅可以做,而且可以保质保量完成。”金域医学董事长梁耀铭此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时代伯乐精准医疗事业部高级副总裁李子楠也表示:“第三方医学检验在此次疫情中体现出中心实验室的优势,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快速完成检测工作,即使具备实验室条件的公立医院也会将部分检测项目外送,未来第三方医学检验的市场还将逐步扩大。”
(编辑 白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