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冀川
8月22日,广东省数字经济学会发布了全国首个数字湾产业-政策大模型(DBayGPT),据介绍,DBayGPT已建立涵盖6600万家企业和2200多万条政策的数据库。
当前,我国拥有海量的市场主体和庞大的政策数据,然而,如何实现这些政策与企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帮助企业敏锐捕捉政策红利,成为产业发展与政策落地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而利用大模型技术,成为数据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在科研、文化、交通运输等领域,推动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开展行业共性数据资源库建设,打造高质量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
DBayGPT的搭建,就是多个主体联合开发的结果,广东省数字经济学会联合宁波优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上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推出了DBayGPT,该模型的核心在于有机整合产业数据资源与政府数据资源,通过技术训练攻克产业或政策单独推进时面临的新问题,致力于实现政府端与企业端的双向赋能。DBayGPT依托原创数据治理算法和垂直模型优化,实现政策文本分钟级解析、产业动态实时预警,并形成“数据平台+API接口+本地部署”的多元服务模式,面向全国各级政府、园区和企业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深圳市信息服务业区块链协会会长郑定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大模型实时分析产业动态,可以为政府提供产业趋势预警,助力区域制定前瞻性规划。例如,识别新兴产业链缺口,引导资源向高潜力领域倾斜,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政企数据双向赋能可加速创新要素流动,形成“政策引导-企业创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郑定向认为,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政企大模型可实时获取政策变动、行业资讯和竞争对手动态,减少信息不对称,通过企业与政府数据共享,企业可参与政策试点项目,获得资源倾斜。政府通过企业数据反馈优化政策设计,从而形成政策响应与企业成长的互动机制,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数字经济学会表示,DBayGPT的发布,标志着“产业-政策”服务迈入智能化、精准化新阶段,为区域乃至全国产业升级与政策效能提升注入“数字新引擎”。未来,随着模型持续迭代,政企协同创新的深度与广度将不断拓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进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期,打造全球数字化水平最高的湾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湾区数据要素流通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数据要素的创新应用和价值创造,为我国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提供实践参考。
孙湛说:“粤港澳大湾区正通过数字技术的联合创新和产业化,培育和壮大数据要素相关产业生态,构建高标准、一体化的完整数据产业链,打造数据要素的创新引擎和增长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通过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支持和引领制造、商贸、文旅、金融等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激发数据要素市场活力和价值潜力。”
早在2023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在建设目标中就提出,通过“数字湾区”建设,牵引带动大湾区全面数字化发展,打造全球数字化水平最高的湾区,数字化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编辑 贺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