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刘伟杰
近日,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出台新政策、新举措,今年6月将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这意味着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而金融业是对外开放中常被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聚焦金融业对外开放,本报记者梳理自去年以来保险行业对外开放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外资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占比约为6.85%,外资财险公司市场占比仅为1.94%,均与2017全年基本持平。另外,2018年批准7家外资银行和保险法人机构设立申请后,近期又批准3项市场准入和经营地域拓展申请,成效显著。目前,国内已有57家外资法人保险机构、14家外资保险中介机构、138家代表机构在中国营业,保险业开放的步伐在加快。
“自去年起,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深入。”如是金融研究院宏观策略高级研究员葛寿净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8年以来,多项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市场准入申请获得批准。其中包括工银安盛人寿筹建工银安盛资管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公司、恒安标准养老保险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安联(中国)保险控股公司、恒安标准养老保险公司分别是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养老保险机构。
另外,2018年发布的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和时间表中指出,将人身险公司外资方持股比例放宽至51%,3年后不再设限;放开外资保险经纪经营范围限制,与中资一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外资保险机构设立前需开设两年代表处的要求。特别是今年3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为保险外资开放提供了法律保障。
对此,西泽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邓宇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法律、制度、政策和市场进一步落地,外资保险占比将大幅提升,这有利于促进国内保险行业国际化和专业化,且能以保险开放带动整个金融业的开放进程。
针对保险行业对外开放所存在痛点和难点,葛寿净认为,一方面,由于过去我国法律、各项规定对于外商投资均有很大程度上的限制,外资险企发展缓慢,无法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优势,导致外资险企股东存在“打退堂鼓”的想法;另一方面,随着外资入局保险业的热情水涨船高,我国内资保险经纪公司将面临较大挑战,过去垄断经营的红利将不复存在,部分保险企业将会受到冲击。
未来还需从哪些方面改进?葛寿净表示,一是稳妥推进保险业开放进程,加强对外商投资的保护力度,减少外资对我国保险业市场的投入设限;二是积极鼓励外资险企与我国险企的沟通合作,克服在管理方式、经营模式等各方面的差异,解决内部矛盾;三是促进外资险企根据我国特色适应市场环境,以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快速突破发展瓶颈。
邓宇也表示,当前外资保险代理机构落地和业务拓展仍存在限制,产品和销售与国内市场存在差异,而且机构布局、股权分配等也有一定障碍,如何破题将是今后保险业开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