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新周期下的VC/PE:优胜劣汰后的产业化转型

2018-06-29 05:59  来源:证券时报

    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机构正面临着许多生死关头:募资难、投资数量减少、退出预期下降。国内的VC/PE机构正在经历大爆发之后的清算周期,即将迎来第二个周期的起点,在经历了优胜劣汰后,存活下来的很多机构或者会向产业化转型。

    证券时报记者张国锋

    如果从投资数据看,过去两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创投市场最大的买家。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三家公司投资的数量分别为113笔、45笔、39笔。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在一场公开活动中说,腾讯才是中国创投市场最活跃的机构,超过任何一个天使,超过任何一个创投,超过任何一家PE。

    相比之下,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机构却正面临着许多生死关头:募资难、投资数量减少、退出预期下降。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的VC/PE机构正在经历大爆发之后的清算周期,即将迎来第二个周期的起点,在经历了优胜劣汰后,存活下来的很多机构或者会向产业化转型。

    “不相关”的非竞争关系

    VC/PE机构近两年在募投管退等环节都遇到了一些短期的困难。这导致目前VC/PE普遍陷入募资难、投资谨慎、退出预期下降等困境中,活跃程度相比就有所降低了。

    BAT不仅在投资数量和规模上“碾压”了VC/PE们,甚至在投资的成绩单上也有杰出表现。根据普华永道日前发布的《普华永道独角兽CEO调研2018》报告中显示,目前国内的独角兽企业当中,有1/4是由BAT进行投资的。

    近年来,以BAT为首的不少产业资本加入对优秀创业企业的争夺战中,并屡屡得手,诸如ofo、摩拜、商汤科技等明星企业也都获得过BAT的投资。不少VC/PE机构只能沦为这些产业资本背后的“附庸者”,跟着BAT做一些跟投。甚至有一些VC/PE机构直言,BAT就是他们的“接盘侠”。

    “事实上,近两年国内整体的投资规模是有所减缓的,只不过BAT所关注的领域仍在增长,但是其他VC/PE没有明显变化,所以显得BAT的活跃程度更高。”道格资本投资总监陈翔接受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种情况下,BAT尤其是AT,近年来在细分市场的争夺越发激烈,因而活跃程度自然就更高。

    与此同时,陈翔指出,VC/PE机构近两年在募投管退等环节都遇到了一些困难。这导致目前VC/PE普遍陷入募资难、投资谨慎、退出预期下降等困境中,活跃程度相比就有所降低了。

    不过,BAT等产业资本的崛起,在VC/PE机构看来,并非坏事。澳银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熊钢就指出,从投资目的的角度出发,事实上产业资本跟VC/PE是不相关的,并不会构成竞争关系。

    在他看来,BAT等产业资本追求的第一目标是产业的协同效应,而VC/PE追求的则是投资权益的增值。从这个角度出发,产业资本可以选择一些有技术特色的小团队,而不需要一个完整的公司制投资标的。“他们大可以收购一个公司当中对他们有价值的部分,例如技术、模式或者业务上跟他们关联度比较高的部分即可,甚至可以并购了这个公司后拆掉整个公司架构,只留下有价值的部分。而VC/PE投资是整个团队和项目,要的是一个独立的生意。”

    二者孰优孰劣?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选择产业资本还是传统的VC/PE,首先要区别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两种方式。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在寻找融资时,如果要找产业资本,需要看大企业的战略需求,是否与自己相符。而如果是要找财务投资,则要看自己能否给机构带来稳定的财务回报,自己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是否立得住。

    那么,对于创业者而言,应该如何选择产业资本和VC/PE?双方资金的优劣势表现在哪些地方?

    熊钢指出,鉴于产业资本和VC/PE投资的目的不同,因此,他们对于创业者的介入方式和程度也是不同的。

    他表示,VC/PE因为投资了很多不一样的创业公司,因此在公司治理层面更加多元化,对于资本市场的敏锐程度和给企业的自由度也更大。而产业资本可能对企业的发展和业务协同会有一些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业团队需要判断自己是要独立成长还是能够接受被拆解,对于有一定规模、可以独立上市的创业公司,可能不太能接受产业资本。”熊钢说。

    陈翔则认为,VC/PE相比BAT等战略投资者、产业投资者而言,在募投管退四个环节都存在劣势。在募资端,BAT等产业资本以并购投资为主,资产有财务并表效应,可以直接带来自己的业务增长,变成现金流。在投资端,产业资本主要针对自己的产业领域找标的,对于领域内的项目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在管理端,产业资本会更多深入到公司管理中。而在退出端,由于产业资本的资金属性原因,他们对退出的时间和渠道要求会更加宽松。

    “但这不意味着VC/PE就没有优势。从资金的灵活度、投资领域和资源整合能力来看,VC/PE要更胜一筹。”陈翔指出,产业资本尽管会提供一些资源,但大多局限于自身的资源圈里面。但是VC/PE通过投后管理的持续性,在资源整合能力上更灵活,而且可以帮助企业整合更多产业资本。

    此外,在内部管理方面,正是因为VC/PE作为财务投资者,不会太过深入介入公司管理,因此主要是做现有管理体系的改善。而产业资本的进入,大多是对公司原有管理体系进行颠覆,这往往不能收到好的效果。

    百度资本董事总经理曹军波接受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百度为例,首先,百度自身身处互联网行业中,本身就是产业中的一员。且把握着这个行业内前沿技术、方向和趋势,例如引领了人工智能行业方向的发展。所以,百度资本可以用充分利用百度集团资源,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去看和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赛道。

    其次,百度资本背靠百度集团丰富的技术、业务和生态资源,可为被投企业进行更强和更丰富的赋能,帮助被投企业快速健康成长。

    再者,被投企业获得百度资本的投资和投后支持,其快速健康成长给百度资本自然带来很好的财务回报。

    从这些角度来看,曹军波直言,对于创业企业而言,选择产业资本还是传统的VC/PE,首先要区别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两种方式。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在寻找融资时,如果要找产业资本,需要看大企业的战略需求,是否与自己相符。而如果是要找财务投资,则要看自己能否给机构带来稳定的财务回报,自己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是否立得住。

    VC/PE的产业化方向

    产业资本跟传统的VC/PE从大的趋势来看,一定是竞合的关系,也就是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的关系。从目前来看,以BAT为代表的产业资本跟传统的VC/PE合投的项目越来越多,甚至包括几家主流的互联网公司也会投资同一个项目,即便是在他们竞争激烈的领域内。应该说,整个行业越来越理性,是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的局面。

    业内普遍认为,在2009年国内人民币基金开始迎来爆发、2015年国内创投基金高速增长过后,现在国内创投行业已经在逐渐步入洗牌期。达晨创投创始人、董事长刘昼此前接受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业内会出现“一九效应”,绝大部分中小型VC/PE机构会在这一波洗牌中“死亡”。而这波洗牌期首当其冲的表现,便是当下的募资难。

    熊钢指出,这实际上是一个周期性行为,“钱荒”只是这个周期性行为的结果。“从2009年开始爆发的人民币基金,很多到现在正好是经历到周期的结尾,进入清算期,投资者们都要来算账了。”在他看来,现在是整个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资本结构大的洗牌阶段,也是新的起点,过后中国的VC/PE机构将进入第二个周期。“对于真正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历练和经历,能够留下来的,一定是最优秀的、最合适做这个市场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很明显。对于很多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去年开始,很多私募机构已经清算、关门了。”陈翔也指出,2015年很多VC/PE机构投了很多企业,到了这个阶段,退出不成功的话就亏掉了。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很多机构会去找产业资本合作,投资的确定性会更高一点。“其实现在很多项目产业和私募机构都有各自领投和跟投,需要看产业领域,投资的产业化会越来越重要,产业资本和财务资本结合会越来越深入,谁能在投资深度上挖掘更深入。趋势会形成一个更良好的产业链,私募机构会转变为财务和产业型的综合机构,有些私募会绑定一些产业资本合作,这都是可取的。”陈翔说。

    在谈到很多VC/PE把BAT当做接盘侠的观点时,曹军波表示,这个问题他不好评价。但他表示,产业资本跟传统的VC/PE从大的趋势来看,一定是竞合的关系,也就是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的关系。他指出,从目前来看,以BAT为代表的产业资本跟传统的VC/PE合投的项目越来越多,甚至包括几家主流的互联网公司也会投资同一个项目,即便是在他们竞争激烈的领域内。应该说,整个行业越来越理性,是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的局面。

    “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一个共赢的合作关系,‘接盘侠’这个说法我不认可,这种投资逻辑是不可持续的,无论是产业资本,还是私募机构,或是要围绕产业的思路去做,要看标的在产业上有怎样的合作。”陈翔如是说。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