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汽车频道 > 汽车行业 > 正文

碳交易万亿元级市场蓝图展开 专家称新能源汽车短暂缺席终将受益

2021-07-21 12:15  来源:证券日报网 龚梦泽

    本报记者 龚梦泽

    随着全国碳市场开市,我国不仅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一幅万亿元规模的市场蓝图也徐徐展开。

    记者注意到,电力行业打头阵之后,钢铁、石化等重点领域已经排队等候。而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低碳产业也随之被市场赋予了无穷的发展想象。业内普遍认为,道路交通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仍需时日,但汽车行业的“双积分”政策已经颇具碳交易市场化的雏形。

    事实上,嗅到商机的资本市场早已按耐不住。今年以来,二级市场上碳中和概念迅速蹿红,多家上市公司股价经历了大幅波动。全球加速拥抱“脱碳”时代的到来,裹挟着资本市场的热望,国内汽车行业下一步究竟该往哪走?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主力汽车集团之间的油耗积分分化较为严重,其中大众、本田等企业的油耗积分表现不强,双积分正越来越发挥出拉动企业发展新能源车的目的。“新能源车冲抵传统车油耗效果突出,自主品牌比亚迪、江淮、北汽等冲抵油耗效果超过5升,效果良好。”他尤其指出,合资品牌若不搞新能源,必然面临逐步被淘汰。

    全国碳交易开启

    新能源车产业短暂缺席终将受益

    据了解,目前碳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即将控排目标转化为碳配额分配给下级政府和企业,企业实际碳排放若小于配额,则可以交易多余的部分;另一类为核证自愿减排量,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首批纳入了2225家电力企业,并发放了两年共约40亿吨的配额。据估算,目前中国碳市场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40亿吨/年,在全球20多个排放交易体系中居首位。

    记者观察到,虽然目前全国碳市场的参与行业、交易主体等都有所限制,但其他7个重点行业,即钢铁、有色、水泥建材、石化、化工、造纸、航空,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未来控排企业预计约有8000-10000家。

    对于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汽车行业的短暂“缺席”,业内普遍认为,道路交通行业没有纳入碳交易市场,主要与道路交通行业碳交易体系没有建立,顶层设计、配额分配、能耗统计等尚未建立完善有关系。之所以全国碳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一方面是因为发电行业的碳排放量巨大,另一方面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

    区别于国际上常见的碳交易与碳税制度,目前我国汽车行业采用的是“双积分”碳排放管理模式,即通过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来对各大车企碳排放进行限制。所以,“双积分”政策也被认为是碳交易市场化的雏形。

    而从长期来看,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依然是未来碳市场建设的重要方向。西南证券在研报中就表示,政策红利下,核电、风电、光伏、水电等新能源细分领域及整体产业链都将受益;新能源汽车方面,电动车渗透率提升,供应链、制造端、运营端在内的全产业链终将从中受益。

    新能源车企化身“卖碳翁”

    特斯拉成为碳交易最大获益者

    尽管暂时“置身事外”,但针对汽车行业碳排放、碳积分的相关话题却从未停止。

    据了解,随着近年来以各种排放(减排)配额为主的交易与减排项目为标的的交易逐渐做大,也催生了一个交易规模达千亿美元级的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并且交易额和影响仍在持续增长。兴业证券研报显示,当前新能源积分交易价格已从最初的300-500元/分上涨至2500-3000元/分,暴涨10倍。

    从国际经验来看,新能源车企参与“卖碳翁”的生意也不鲜见。以特斯拉为例,早在2013年,特斯拉就成为碳交易的首批获益者。近五年里,特斯拉更是靠出售碳排放额度,获利超过33亿美元。

    《证券日报》记者查阅特斯拉2020年财报显示,特斯拉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其中15.8亿美元收入就来自碳交易,成为支撑该公司业绩的最大助力。

    “特斯拉的产品属性决定了这是笔零成本的买卖,每一分钱都是利润。单单就碳排放交易这一项,特斯拉每年就可能进账几十亿欧元。”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林示表示,仅菲亚特克莱斯勒每年就要向特斯拉支付超过6亿欧元用于购买碳排放额度,而其他传统汽车巨头要花的钱应该还大于这个数字。

    同时,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绿电碳指标”,林示认为应当进行合理合规的碳减排定价。“相较于简单对比与燃油车的能耗差距,更应从生产制造、电力产出到锂电池回收处理各环节、全生命周期进行核算。”他表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参与者将有机会参与碳市场,但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企业都会符合。对于具体准入门槛,还需要进一步关注政策。

(编辑 孙倩)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