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频道 > 商业评论 > 正文

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岂能是“杀熟”

2018-03-01 06:34  来源:证券时报

    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酒店的房间,常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了解到,淡季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上述微博发出后,瞬间转发破万,网友纷纷吐槽各自被宰经历。

    给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这种事情在商业世界里并不罕见。只要不是垄断销售和强迫购买,这种行为本身有其合理性,可能是因为商家面向不同人群的成本不同,可能是因为某些消费者更受商家看重。就算纯粹是赤裸裸的价格歧视,只要价格信息是公开的,市场也自会惩罚他们,这些商家终会自食其果,失去消费者的青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偏好,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歧视标准。可怕的是,你的歧视标准在大数据的探照灯下纤毫毕现,掌握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进而会利用你的歧视来歧视你:你不是喜欢这家酒店吗?给别人300,给你380;你不是喜欢这个品牌吗?给别人有折扣,给你没有……这种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在互联网世界颇为普遍,很多优惠,公开宣称只有新客能够享受也便罢了,没想到,在很多你根本看不见的地方,也是越熟越宰。

    “杀熟”行为似乎有些不合商业逻辑,因为越是忠实顾客越是应该受到商家照顾才对,正是他们给商家贡献了主要收入。但在某些互联网公司眼中,所谓忠实顾客,似乎只是存量,来了就来了,买了就买了,而人家更看重增量,不惜杀熟补生。这种行为利用的是信息不对称,他对你了解得清清楚楚,你的喜好你的偏向甚至你的怪癖,消费者却对这些公司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自己留下的信息,会让自己成为被“杀熟”的对象。

    大多数人已经接受这个现实:互联网时代,少有个人隐私可言。个人隐私就算瞒得了枕边人,也瞒不过互联网公司。你只要进入某个APP,你只要购买某样东西,你只要阅读某篇文章,你只要跟人聊个天,或者发个微博发个朋友圈,甚至你只要在有摄像头的马路下走过,你的一切信息都会成为别人的数据库,经过数据库的挖掘,人家可以比你自己还更了解你。互联网已从开放走向封闭,这些数据都掌握在企业手里,成为热销的商品,成为牟利的工具。

    大数据“杀熟”属于赤裸裸的价格歧视,而且这种歧视行为十分隐蔽,它滥用消费者的个人消费偏好数据,在消费者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借助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掏了更多的钱,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大利润。对于这样的行为,除了寄望相关部门查处,消费者恐怕很难在每一次具体的消费行为中及时发现,于是,只能以歧视回应歧视,借助已被曝光的个案做出整体判断:既然这个平台“杀熟”,咱们以后都别用它就是了。

-证券日报网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