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真没想到!公司的‘资金流’信息,真的让资金‘流’进来了。”近日,山东莺歌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先生在收到贷款到账信息后,兴奋地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说道,“不用抵押,仅凭银行流水就能拿到贷款,这下扩建生产线的资金终于有着落了!”
这家主营花生酱生产的民营企业曾因缺乏抵押物陷入融资困境,如今借助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不仅授信额度提升至3000万元,融资成本还降低了15%。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了解到,自平台上线运行一年来,该分行将平台推广与应用作为助力信贷资金精准直达中小微企业、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打造“信用筑基、流水赋能、全域覆盖”的资金流信用信息深度应用机制,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探索出一条全新路径。
跑出平台推广加速度
实现接入应用全域覆盖
为了让平台惠及更多中小微企业,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组织全省开展“信用筑基、流水赋能”专题推广活动,深入推进平台在全省落地应用,加快拓宽服务覆盖面,全面提升社会各有关方面对平台的认知度和应用能力,营造“愿用、管用、好用”的良好生态。
在银行端,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靠前指导山东省联社完成首批接入,推动在农商银行系统创新试点“资金流信用信息+”信贷模式。
截至9月末,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成功授信准入企业6267户、发放贷款305亿元,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应用效果。伴随成功经验的复制推广,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辖区提前一个月顺利完成第二批、15家主要法人银行机构的接入工作,为平台全域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企业端,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推动各地市开展“资金流直通车·县区行”“企业融资政策宣讲会”等活动,面向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进行“一对一”金融辅导,引导市场主体充分认识、主动运用平台,享受数据增信、以信换贷的便捷服务,实现银企双向奔赴。
重塑信贷服务新生态
破解企业信用融资困局
提升信用白户、信用薄户、无担保无抵押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一直是金融服务的重点和难点。
“该平台上线以来,我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信贷流程再造、产品创新与风控升级,从‘看财报’到‘看流水’,从‘重抵押’到‘重信用’,深刻改变了传统信贷服务的逻辑和模式。”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李云山介绍称。
山东云联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物联网技术研发和服务的中小微企业,面对AI和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迫切需要资金投入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招商银行聊城市分行得知后,主动上门介绍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优势和授权操作流程,通过调取分析账户资金往来、跨行交易流水等数据,综合研判该企业具有较高的经营稳定性和还款能力,成功突破“零信贷记录”壁垒,为企业发放127万元信用贷款,解决了企业首贷难题。
“我们企业规模不大,以前融资很困难,现在通过资金流数据,银行能够看到我们稳定的经营流水,更加能贷、敢贷、愿贷了,融资渠道顺畅了很多。”该企业负责人刘先生感叹。
针对类似的初创期、轻资产企业,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指导金融机构积极破解缺少抵押、担保、信贷记录等传统融资困局,借助资金流信用信息,综合分析研判企业真实经营规模、现金流健康度与发展潜力,科学评估企业承贷能力,引导更多信贷资源向“首贷户”和金融服务薄弱环节精准滴灌,切实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截至9月末,全省已为超过1800户企业解决了首贷问题,有效疏通“首贷户”的融资梗阻。
创新金融应用好场景
着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充分挖掘资金流数据价值,与行业特性、企业经营场景等深度融合,瞄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民营小微、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创新信贷产品、畅通服务链条,为金融“五篇大文章”添力赋能。
数据显示,该平台上线运行一年以来,山东省金融机构累计查询资金流信用信息29.1万笔,为中小微企业完成授信2.7万户、金额1821.1亿元,实际用信2.3万户、金额1094.2亿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将扎实推进平台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应用创新,让资金流信息成为连接金融与实体的数字桥梁,让更多中小微企业凭借看不见的信用获得看得见的融资,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普惠民生等重点领域精准滴灌,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通讯员王耀伟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 丛可心 汪世军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