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连斌
渐入深秋,天气转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走进位于云南省马关县的蚂蚱养殖户唐大哥的养殖大棚,棚内暖意融融,一排排养殖架上,密密麻麻的蚂蚱在鲜嫩的牧草间活动——这些曾被视作“田间害虫”的小生灵,如今成了唐大哥家的“致富虫”。然而,就在一个月前,他还在为这些“金虫虫”的生存环境愁得睡不着觉。
“以前天一变凉,我和家人就得轮流守棚,夜里两三点爬起来看温湿度计是常事。”唐大哥指着棚角曾经摆放温湿度计的位置,向记者坦言,蚂蚱养殖是“精细活”,温度高了会热死,湿度大了易生病,去年就因为一次夜里没及时发现湿度超标,损失了近百斤蚂蚱,那时候养蚂蚱真是提心吊胆。
转机始于农行马关县支行客户经理平光奇的一次贷后走访。2025年3月,唐大哥在农行马关县支行惠农贷款的支持下扩大了养殖规模,本以为资金不愁就能安心,却被棚内环境管控难住了。“当时平经理来走访,我随口说了句‘要是能省点力管棚就好了’。没想到,没过几天她就带着‘大棚宝’来了。”唐大哥笑着说。

农行马关县支行客户经理深入“蚂蚱棚”开展贷后走访 杨敏/摄
当着记者的面,平光奇熟练地调试一台巴掌大的白色设备——“大棚宝”物联网监测终端。“您看,这个设备里有高精度传感器,能24小时盯着棚里的温湿度、光照,数据直接同步到手机APP。”她一边演示,一边点开唐大哥手机上的操作界面,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温度28℃、湿度65%”的数值。“要是指标超了,APP会立马发警报,您在家或者在市场送货,点手机就能远程控制通风机、加湿器。”平光奇介绍称。
“现在我打开手机,就知道棚里啥情况,上周还去邻县送了趟货,以前想都不敢想!”唐大哥点开APP里的“历史数据”页面,语气里满是轻松。“以前靠天吃饭、凭感觉管理,现在靠数据说话,心里踏实多了,今年的蚂蚱成活率比去年高了近15%。”唐大哥说道。
记者从农行马关县支行了解到,截至目前,像唐大哥这样受益于“大棚宝”的农户已达85户,涵盖重楼、三七、巴西菇等对温湿度敏感的种植养殖品类。该支行后续还将为符合条件的种植养殖客户免费上门安装。
“服务‘三农’不仅要提供资金活水,更要送科技‘甘霖’,推动数字科技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助力产业振兴。”农行马关县支行客户经理平光奇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安装‘大棚宝’这样接地气、见效快的智能方案,让更多农户从‘靠经验’转向‘靠科技’,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高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智慧和力量。”
(通讯员杨敏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 丛可心 汪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