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连斌
清晨,四川广元市昭化区中梁村的茯苓种植基地里,薄雾尚未散尽,村民王一金已握着锄头俯身菌床,小心翼翼地为长势喜人的茯苓覆上松针土。
“你看这土里的茯苓,再过两个月就能采收了。以前这片林子光长杂树,现在通过村上流转给公司种药材,我不仅能拿地租,在这儿打工一天还能挣100多块,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踏实多了。”他抬起布满老茧的手,笑着向记者展示菌床里的“致富果”。
这片从“杂树林”变身“药材园”的林地,正是农发行广元市昭化区支行以绿色信贷激活林下经济的鲜活样本。记者在该基地走访时发现,曾经零散的林地如今已规整成标准化菌床,灌溉管网顺着林间小路延伸,采收通道旁的临时仓储棚里,烘干设备有序运转——这些变化都离不开金融力量的助推。
近年来,农发行广元市昭化区支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当地资源禀赋,持续加大对林下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让沉寂的山林变成了“聚宝盆”,带动群众在生态保护中收获致富果实。
广元市昭化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属盆地丘陵向山区过渡地带,境内山高林密、气候温润。全区林地面积1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27%。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当地中药材种植的悠久历史,昭化区将中药材产业纳入全区“4+2”特色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全力打造茯苓、夏枯草、淫羊藿等道地中药材为主的特色林业产业集群。
然而,受限于山区交通不便、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链条延伸不长,特别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等因素,昭化区中药材产业长期面临“小散弱”的困境。
“破解瓶颈的关键,就是把金融活水精准引到产业链的痛点上。”农发行广元市昭化区支行相关负责人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该支行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线,积极对接当地政府及企业需求,围绕林药、林菌、林禽、林旅融合发展,持续加大绿色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今年以来,该支行已累计投放1.3亿元贷款,既用于营林造林提升林木质量,更重点完善种植基地的灌溉、路网、仓储等配套设施,推动林下中药材向集约化、标准化转型。
如今,这份信贷支持已结出硕果:当地已建成以射箭林下中药材产业园、中梁茯苓产业园为核心的2万亩“森林药材库”,成功创建国家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园区、林下中药材省级现代林业园区;“昭化茯苓”不仅拿到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更成为全省首个“352”标准中药材品种,其“松林+茯苓+N”立体循环种植模式,还入选全国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典型案例。
“正是有了农发行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林下中药材发展走上了规模化的道路。”在2025年7月召开的四川省林下经济发展现场会上,昭化区东盛国有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士刚向与会代表算了一笔“共赢账”:“贷款到位后,我们通过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困境,通过‘政府+公司+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实现多方共赢,坚定了我们做大做强林下产业的信心。”
记者了解到,农发行广元市昭化区支行下一步将持续紧跟“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总要求,围绕“药菌禽旅”融合发展及产业链条延伸的目标,持续为当地发展林下经济注入金融动能,让更多沉寂的山林变身为“聚宝盆”,让村民在生态保护中端稳“致富碗”。
(通讯员贺祯明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 丛可心 汪世军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