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飞
    今年9月以来,全国多地遭遇连阴雨天气,农田渍涝、农机难下田、湿粮霉变风险加剧,冬小麦播种被迫推迟,粮食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面对天气给秋粮收购与冬小麦种植带来的双重挑战,笔者认为,银行应以主动服务、创新模式、科技赋能、精准施策的组合拳,将金融支持落到田间地头,用一系列实招、硬招破解粮食生产困局,为守护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在粮食生产的关键节点,银行应主动靠前摸排,为粮食生产精准注入资金活水。在秋粮收购环节,变“等需求”为“找需求”,组建“秋粮收购金融服务队”深入一线,走进种粮大户的农田、粮食收购企业的仓储站点,提前摸排烘干设备购置、仓储设施建设、农资采购等资金需求,确保信贷资源精准匹配。
    针对湿粮烘干存储压力,银行应快速响应信贷审批,助力解决湿粮霉变隐患,同时通过专项贷款支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为区域粮食储备筑牢“安全仓”。
    面对冬小麦播种延迟问题,银行应围绕“抢排散墒、抢时播种、抢管生长”全链条,提前对接农户种子、化肥采购及农机购置需求,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针对连阴雨天气导致的“农户出行难、线下服务受阻”现实困境,银行需进一步重构服务模式,重点破解“应急场景”下的金融服务难题。为打破传统服务局限,银行可打造“云端+地面”立体服务体系。线上端,通过流程数字化砍掉冗余环节,推动信贷产品与相关补贴系统数据直连,简化农户资质核验与审批流程,大幅压缩贷款发放时效;线下端同步发力,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土壤墒情、种植进度等实际情况,为种粮大户、收购企业定制专属信贷方案,最终形成“线上快响应、线下补精准”的服务闭环,确保秋粮收购“不断档”、冬小麦播种“不脱节”。
    在保障资金供给与服务便捷的同时,银行还应将金融科技融入粮食生产全流程。在秋粮烘干存储环节,在烘干塔、仓储库加装物联网设备,实时追踪粮食烘干进度、存储温湿度等核心数据。在冬小麦种植环节,依托物联网平台实时抓取土壤湿度、种植面积等农田数据,联合相关机构整合土地流转合同、种植保险等信息,既压缩审批时间,又通过数据监测掌握播种质量与苗情长势。
    考虑到农业生产“看天吃饭、依时作业”的特殊性,银行还应聚焦实际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让金融服务更加适配农时实际需求。针对连阴雨导致的农机难下田问题,银行应创新推出专项贴息贷款,支持农户购置适配农机,直接破解农机作业难题。
    从秋粮收购的“资金输血”到冬小麦播种的“精准护航”,银行应以主动作为、创新突破、科技赋能的实际行动,成为应对灾情、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未来,银行应持续优化服务、创新产品,为粮食生产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