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衍水
    “过去取养老金要往返三十公里到镇上的银行,如今在家门口的服务点五分钟就能办结,还能同步完成水电费缴纳,金融服务真正落到了咱心坎儿里。”福建省邵武市吴家塘镇杨家圩村村民熊奶奶开心地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
    这位村民的切身感受,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南平市分行(以下简称“人行南平市分行”)深耕农村支付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生动注脚。
    作为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是连接金融机构与乡村群众的重要纽带。此前,人行南平市分行在专项调研中发现,辖内部分农村及偏远地区服务点因信息壁垒、功能单一、操作不畅等问题,出现机具闲置、交易低迷的“失活”现象,与村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形成反差。
    为破解这一难题,人行南平市分行立足“支付为民”初心,构建“调研摸底—方案定制—协同推进”工作体系,联合8家涉农金融机构开展服务点激活专项行动。通过精准施策激活12个“失活”普惠金融服务点,以支付普惠“滴灌”乡村沃土,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动能。
    在深入调研摸底的基础上,该分行靶向施策破解三大痛点。一是针对“知晓度低”问题,统筹金融机构借助圩日、社保发放日等关键节点,开展专项宣传18场,通过横幅展架、资料派发、专人方言讲解等形式,清晰传递服务点定位与功能,打破信息梗阻,让服务点“出圈”,让村民“认门”;二是围绕“功能单一”短板,推动服务点从“基础支付”向“综合服务”升级,在转账汇款、现金存取等基础功能外,叠加政务服务、农户小额贷款登记、信用信息采集等增值服务,构建“一站式”金融服务矩阵,让助农服务“吸睛”,让服务点“亮眼”;三是聚焦“操作不畅”难题,升级智能机具、增设便民设备,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操作培训与现场演示,让设施“好用”,让村民“爱用”。
    激活行动成效显著,曾经“失活”的服务点现在已成为乡村金融服务的“活力枢纽”。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至8月份,该分行12个试点服务点交易总量达932笔、金额30.99万元,月均交易笔数、金额较1月份至5月份分别实现增长81.68%、408.95%。依托服务点搭建的金融宣教阵地同样成果丰硕,截至8月末,该分行累计开展活动741次,触达群众9313人,有效提升了基层群众的金融素养与风险防范能力。其中,浦城县忠信镇寨门村服务点的转变颇具代表性,从激活前月均不足5笔交易,跃升至如今的近40笔,成为名副其实的“家门口金融便利店”。
    “支付服务的深度,决定着普惠金融的温度。”人行南平市分行支付结算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下一步将建立“定期监测+动态优化”长效机制,稳步扩大激活范围,推动服务点从“有服务”向“优服务”迭代升级。通过持续优化农村支付生态,让金融资源更精准地流向乡村,为乡村振兴筑牢金融服务根基。
    (通讯员杨慧祺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