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沛原
贵港市作为广西东南部的战略枢纽城市,依托“东融南向”开放战略,正加速成长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增长极。农发行广西贵港市分行始终恪守“支农为国、立行为民”使命,以中长期信贷为主引擎,全面融入贵港“两带两城”发展新格局,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政策性金融活水。
生态修复撬动产业价值跃升
木圭矿区坐落于桂平市东北部,曾因矿产开采留下生态疮疤,如今却焕发了全新生机。
2023年12月份,农发行贵港市分行以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为抓手,提供14.3亿元授信支持桂平新材料产业园全产业链绿色发展EOD项目(一期)建设。该项目通过生态修复、基础设施配套与产业培育有机结合,让昔日尘土飞扬的采矿区蜕变为绿色经济新高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该项目通过对5400亩土地实施平整、矿坑回填等生态修复工程,彻底重塑区域生态基底。其中828亩建设用地高标准建设七大基础设施,涵盖园区道路、日供水12万吨的给水工程、日处理0.5万吨污水处理工程、大型停车场工程、管廊工程、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平台工程、综合楼服务楼工程等。
这些工程不仅为入园企业提供了完善的“九通一平”标准化配套设施,更通过整体环境的重塑与提升,显著增强了区域吸引力和土地价值,成功吸引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园区、投资建设。目前,广西心连心绿色化工新材料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136亿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并为地方贡献高达约8亿元的利税。
“EOD模式的核心,在于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实现‘高颜值’生态与高质量发展双向赋能。”农发行贵港市分行主要负责人在项目调研中表示,“我们以环境治理提升土地价值,以产业导入反哺生态修复的创新机制,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据悉,该案例已成为贵港市落实“双碳”目标、建设珠江-西江流域绿色示范区的典型实践。
打造交通枢纽激活城乡循环
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是重要前提。桂平市木圭片区作为贵港市东部工业走廊的关键节点,连接平陆运河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区位条件优势突出。面对桂平新材料产业园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农发行贵港市分行及时响应,提供5.7亿元授信额度,支持木圭片区集疏运及路网配套项目建设。
该项目包括三大核心内容:一是建设现代化集疏运中心与物流中转中心,预测年吞吐能力达760万吨;二是改扩建荔玉高速木圭出口至水活公路,大幅提升通行能力;三是新建7.19公里专用公路直通产业园,实现港口、园区、高速无缝衔接,同步完成加油站及管线迁改工程。项目建成后,企业物流成本降低,将惠及3个乡镇约15万群众,真正实现交通扩能、产业增效、城乡融合。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对区域发展要素的重新配置。”农发行贵港市分行主要负责人表示,“该项目通过优化园区及周边路网设施,不仅提升通行效率、缓解交通压力、便利群众出行,更有效解决了农资产品中转与仓储需求,显著提升物流效率,完善农村物流体系。”
这一实践深度契合贵港市构建多式联运体系规划,通过打通“毛细血管”路网,串联产业园、港口与城镇,形成“以路兴业、以业兴城”的良性循环。据测算,项目建设将带动沿线新增就业1300个,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为桂平市农村物流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盘活存量资源筑牢民生底线
住房关乎民生,更是新市民、年轻人、公共服务人员及中低收入群体安居乐业的关键。农发行贵港市分行积极响应国家“三大工程”政策,于2025年8月份成功获批4.2亿元特定住房贷款,专项用于收购桂平市1120套存量商品房转为保障性租赁住房。该项目同步配建充电桩及智慧管理系统,全力打造宜居、便捷、可负担的新型社区。

农发行桂平市支行主要负责人(左二)调研保障性住房收购项目 韦安源/摄
“1120套房源全部交付后,可保障4000人居住,预计拉动消费超5亿元,形成‘稳楼市、惠民生、促消费’的良性循环。”农发行桂平市支行主要负责人介绍。
截至2025年8月末,农发行在贵港辖内已实现贵港市本级、平南县、桂平市三地保障性住房收购项目全覆盖。2025年以来,农发行贵港市分行累计审批金额9.72亿元、投放2.6亿元。该批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2699套,有效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为稳定市场、保障民生提供坚实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这些房源将通过低于市场水平的租金或售价,最大限度降低群众购房、租房负担,有效缓解住房供需矛盾,助力实现‘住有所居’‘住有所依’。”农发行贵港市分行主要负责人表示。同时,农发行贵港分行通过收购存量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的创新模式,还将有力促进当地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实现民生保障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双赢。
接下来,农发行贵港市分行将紧扣贵港市“工业振兴、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三大主线,在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持续发力,以政策性金融的源头活水,浇灌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绚丽之花。
(通讯员李尤、杨霜萍、韦安源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 汪世军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