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日前,在内蒙古通辽市木里图工业园内,通辽市海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邻生物”)的研发人员正在对“新型饲用蛋白”生产线进行技术调试。
海邻生物是一家成立近十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生物制品及生物技术研发、饲料等,凭借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9项企业标准,在邮储银行通辽市分行1000万元“科创信用贷”的支持下,成功实现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量产的关键跨越。
海邻生物生产项目现场 邮储银行通辽市分行供图
金融破局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公司是一家轻资产科技型企业,当时正是运转的关键时期,却出现资金短缺,差点让我们的研发成果束之高阁。”望着眼前一排崭新的生物反应器,海邻生物总工程师许志光感慨万千。
他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称,2024年初,公司在将粗蛋白含量不低于50%的朊假丝酵母蛋白技术产业化时,由于缺乏固定资产抵押,被挡在传统融资渠道之外。
邮储银行通辽市分行在了解到该公司的资金需求后,主动对接,创新推出“技术流”授信模式,打破了这一僵局。很快,1000万元“科创信用贷”资金就到了公司账上。
“这笔资金不仅让我们完成了车间改造,还引进了2名关键技术人才。”该公司财务总监赵永胜如是说。
企业腾飞
从单点突破到产业链重塑
获得金融支持后,海邻生物启动年产10万吨的朊假丝酵母蛋白新项目。该项目预计将创造2.5亿元的年销售收入,带动82个就业岗位。
新项目启动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公司构建的“玉米-蛋白-饲料”循环经济模式,将使每吨玉米副产物的价值提升300元,并带动周边2000余户农户增收。
“我们目前正在打造创新联合体。”许志光介绍称,公司已组建20人的研发团队,包括4名博士和6名硕士,还与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将持续优化粗蛋白含量分别不低于50%、36%、20%的产品系列,满足不同养殖户的需求。
价值引领
金融与科技融合共生
在海邻生物的车间里,金黄的玉米原料经过生物转化,变成高价值的蛋白产品。这个过程,正是金融与科技融合共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生动写照。

图为海邻生物的产品堆放库 邮储银行通辽市分行供图
“在资源富集地区,通过金融创新激活科技要素,完全能够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新路径。”邮储银行通辽市分行副行长张海军表示,该分行将持续深化“科创信用贷”产品,重点支持生物制造等特色产业,为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邮储银行通辽市分行通过重构评价体系和创新服务模式,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科创沃土,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金融解决方案,更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撑。
(编辑 汪世军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