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连斌 通讯员 何鎏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也是“三农”事业的基础。作为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四川巴中市分行始终坚持把支持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作为重要使命和主责主业,积极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耕地流转、耕地治理与保护等领域建设,不断优化信贷政策,创新“农地+”融资模式,全力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
今年以来,该分行累计投放耕地治理与保护贷款近15亿元,奋力当好服务革命老区粮食安全的“金融排头兵”。
农田改造“夯耕基” 让“薄田”变“粮仓”
农发行巴中市分行深入实施高效特色设施农业项目,整区域推进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今年以来,该分行累计投放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近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0余万亩,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实现“薄田变粮仓”的质效跃升。
走进巴中市巴州区2024年高标准农田及优质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施工队或平整土地田块,或清疏田间沟渠,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田成方、路相通、沟成型,小块田变成大良田,实现机械化作业,加速推进乡村振兴。
该项目实施后,通过田型调整、排溉渠整治、改建机耕道路等升级建设,将极大改善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中低产田得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改造后的农田,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将极大提升,不仅能提高农作物单产,还能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地力提升“厚沃土” 让“抛荒地”变“良田”
巴中市辖区面积1.23万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达378万亩,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农业大市,素有“米仓古道·天府粮仓”之美誉。然而,耕地碎片化、无序化成为制约当地粮食产量进一步增加的障碍。
为破解这一难题,农发行巴中市分行审批贷款5.5亿元,支持平昌县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一期)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投放4.83亿元,用于9.8万亩农村连片抛荒地及低效种植地的提升改造。
该项目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良培肥土壤,加上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将大幅提升粮食单产产量,每年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约1000万公斤。该项目通过田块整治工程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机械化耕作替代了传统人工耕作。
土地流转“活资源” 让“闲地”变“钱庄”
土地流转作为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主抓手,也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农发行巴中市分行通过土地流转这把“金钥匙”,有力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管理,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打开乡村振兴的“致富门”。
该分行贷款4亿元支持的恩阳区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项目,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当地4万余亩零散闲置土地,既让碎片化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又为村民带来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该项目充分依托种植基地、农产品分拣流转中心,使当地农民掌握了种植技术,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民“保就业”和“稳增收”。另外,规模化种植还促进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推动生物与化学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和水质调控等先进实用科技的应用,形成现代农业种养循环,实现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耕地红线是生命线,更是发展底线。在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征程中,农发行巴中市分行将紧抓政策机遇,立足主责主业,继续以“长牙齿”的硬措施筑牢粮食根基,让农业生产命脉永续奔涌,为革命老区粮仓丰盈如山提供最坚实的土地保障。
(编辑 汪世军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