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沛原
在陇东黄土高原褶皱深处,一座座百米高的白色风车扎根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的废弃矿山上,将呼啸的山风转化为清洁的绿电,点亮千家万户的灯火,激活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这个由农发行甘肃省分行信贷支持的分散式风电项目,正书写着“绿能惠民”的生动实践。
从“风过无痕”到“点风成金”
平凉市崆峒区是国家脱贫县和甘肃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21年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万元。这里虽坐拥9.96米/秒优质风力资源,却因资金短缺、土地分散等难题,长期陷入“抱着金饭碗讨饭”的困境。传统燃煤发电带来的生态压力与薄弱的村集体经济相互交织,让2个乡、7个行政村4000余名群众在脱贫与返贫边缘徘徊。
在此背景下,农发行甘肃省分行积极为当地政府和企业融资融智,崆峒区分散式风电项目规划出炉。省市县三级行联动建立“绿色通道”,从项目审批到首笔贷款落地仅用30天,创下全省碳减排支持工具首单纪录。随着6台3.6兆瓦和1台3.4兆瓦风机在崔家咀、端立村等地拔地而起,荒山赤地开始涌动“绿色”生机。
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据农发行甘肃省分行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项目建设中,“村企合作”模式让农民成为了参与者和受益者。崆峒区峡门乡颉岭村村民马占山算了一笔账:土地租赁年收入8000元,公益性岗位月工资2800元,加上年底村集体分红,全家年收入翻了两番。像他这样的受益者,在5个项目村已达2345人,其中44.98%为脱贫监测户。
金融活水浇灌带来多重效益,年发电2.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7.6万吨;7295亩植被修复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更深远的是,9500万元年营收中,超300万元反哺村集体,带动物流、运维等上下游产业,为乡村培育可持续“绿能经济”。
共绘绿色发展新图景
项目的成功,源自多方协同创新实践。农发行甘肃省分行秉持服务实体经济宗旨,加强对风电项目信贷支持,优化金融产品与服务,保障项目资金;地方政府创新“风电+生态修复”机制,将22处历史遗留矿坑改造为发电基地;企业推行“运维本地化”,培养127名技术工人。这种“生态账本”与“经济账本”统筹核算,使项目度电成本低于火电,实现了环境治理与产业振兴双赢。
在崆峒区麻武乡,曾经砂石裸露的矿场,如今已是绿草如茵的风电公园。53岁的护林员陈志刚感慨道:“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风光钱’。”
随着三期工程覆盖小马村等最后盲点,清洁能源正以“分布式”形态融入乡村肌理。如今,随风旋转的叶轮已成为崆峒区新地标,输送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更为西部乡村振兴奏响了时代强音。
(通讯员王茂盛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