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农金频道要闻

多方协同为秋粮收购保驾护航

10-26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田耿文

    当前,随着秋粮陆续上市,如何发挥金融活水作用,为收购工作注入强劲动力,成为摆在各地各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一般来讲,粮食收购企业往往面临抵押物不足、信用评级偏低等问题,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满足其短期、额度大的资金需求。如何破解?

    笔者认为,要破解这一难题,应跳出单一思维。通过财政、金融、产业等方面的精准衔接,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为秋粮收购保驾护航,实现颗粒归仓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财政政策应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通过设立粮食收购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基金,对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给予贴息或奖补,降低其信贷风险。如“政银担”模式,由政府、银行、担保机构按比例分担风险,有效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同时,对积极支持秋粮收购的金融机构给予正向激励,引导资金“精准滴灌”。

    金融机构应深入田间地头,针对粮食产业链各环节的特点,创新“订单贷”“仓单贷”“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将金融服务嵌入粮食生产、收购、仓储、加工全流程。并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粮食库存的动态监管。同时,优化贷款审批流程,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

    产业部门则需加强产销信息平台建设,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发生。

    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而非直接干预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同时防止过度依赖财政补贴,确保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加强对粮食收购资金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违规流入非粮领域,避免“非粮化”“非农化”倾向。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秋粮收购提供了有力支撑:财政部门设立收购补贴、风险补偿基金,为金融机构“兜底”。央行通过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向粮食领域倾斜,并鼓励其创新信贷产品,优化服务流程。农业农村相关部门加强产销对接,提供产业信息支持。

    实践证明,只有当各方主体同向发力、形成共振,才能打通金融资源流向粮食收购的“最后一公里”。

    金融赋能秋粮收购,既是金融业践行普惠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唯有凝聚多方力量,才能让金融活水持续不断地精准浇灌粮食产业的沃土,为粮食收购筑牢“资金链”、打通“服务链”、织密“保障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注入强劲动力。

农金频道侧栏-证券日报网
  • 《农村金融时报》电子报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