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农金频道要闻

普惠型涉农贷款1.1万亿元增量背后银行业以创新与协作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08-24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郝飞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显著增长,体现了银行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持。为进一步加大普惠型涉农贷款投放力度,银行业正从创新金融产品和构建多方协作体等两方面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动能。

    精准对接农业经营主体多元需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增强带动农户能力。

    今年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提速,传统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链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愈发多元化、个性化。面对这一趋势,银行业积极行动,主动打破传统信贷模式的束缚,通过产品创新与科技赋能,让金融服务更精准地贴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场景。

    针对农业生产周期长、产业链关联紧密、风险点分散的特点,部分银行在今年创新推出与农业产业链相关的贷款,以核心企业为枢纽辐射上下游,形成全链条金融支持。

    比如,山东汶上农商银行强化走访对接,优化服务模式,创新信贷产品,对从事粮食种植、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的农户和企业深入开展走访摸底;围绕粮食产、购、储、销等环节,从规模种植到收储流通,再到种业繁育,全链条赋能粮食生产。

    为助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成长,银行业在今年还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产品。在山东曹县,当地依托168个“淘宝村”、19个“淘宝镇”形成了从原创设计到网络营销的完整产业链。今年以来,山东曹县农商银行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出“电商贷”,根据商户经营流水和规模核定额度,最高可达200万元,且实行“一次核定、循环使用”,通过对“淘宝村”“淘宝镇”分批次授信,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让信贷资金真正流向田间地头的创业实践,激发农村电商的发展活力。

    此外,银行业开发的“家庭农场贷”“农民合作社贷”等信贷产品,也根据不同主体的经营特点,在额度、期限、利率上进行差异化设计,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在产品创新的同时,科技手段的应用让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可得性大幅提升。银行业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农户和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精准画像与评估,将贷款申请、审批、发放等流程全部迁移至线上。如今,农户和企业只需通过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即可提交申请,最快几分钟内就能完成资金到账。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小玲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银行可从四方面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一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长周期性特征,按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全流程设计差异化贷款产品,例如在生产旺季发放短期流动性贷款,覆盖农资采购与人工成本。二是拓展涉农质押物范围,将农产品仓单、林权等特色权益类资产纳入质押体系,破解涉农客户缺乏传统抵押物的难题。三是顺应农村消费升级与生产资料更新需求,开发小额普惠消费信贷产品。四是紧扣农业绿色转型趋势,打造绿色农业专项金融产品,构建完善的绿色涉农信贷体系。

    在全国各地,类似的案例正在不断涌现,乡村振兴领域逐渐成为各路资本的“香饽饽”。

    引导金融资源

    向乡村振兴领域汇聚

    在支持乡村振兴的各类资金中,金融资源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之一。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不断出台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汇聚。

    今年4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通知》明确,2025年,各银行机构要继续单列涉农信贷计划,努力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持续增长,完成差异化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目标,加大对粮食重点领域信贷投入。

    今年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旨在激励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今年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从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持续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果、深化乡村富民产业金融服务等方面提出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

    在监管引领下,金融机构持续深化实践,通过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完善差异化服务等,积极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推动涉农贷款“量增价降”。同时,针对涉农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特点,金融机构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工具、新手段,提升涉农金融数字化服务水平。

    江苏睢宁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针对‘三夏’期间,种粮、收粮大户担保难、融资贵的情况,我们积极推广‘苏农担’信贷产品,通过银担直连系统,实现专线互联,不断拓宽获客渠道和服务范围,大大提升办贷效率和客户体验,并配合惠宁小贷和掌上信贷等线上贷款业务,全面展现我行丰富的兴农、利民产品。”据悉,今年以来,该行已累计发放“三农”种植以及粮食收购类贷款10.59亿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粮食重点领域贷款投放均保持较快增长,利率水平则继续下降。截至6月末,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34%。今年1月份至6月份,全国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多措并举

    构建农村金融新生态

    乡村发展潜力巨大,涉农信贷供给也取得显著成效,但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产业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农村抵押物缺乏等问题,乡村企业和农户融资仍面临困难。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中小银行,如何突破乡村金融“最后一公里”,实现信贷资金精准流向乡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在政策端,农村中小银行要继续用好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等,降低其涉农贷款风险权重,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在产品端,可以围绕“土特产”产业链,推出“订单+保险+期货”组合融资,同时针对家庭农场、民宿、农创客等主体,开发循环额度、随借随还、灵活还款的信用贷产品。在机制端,通过单列涉农信贷计划、落实尽职免责,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推动涉农贷款业务持续增长。

    未来,农村中小银行如何构建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新生态,持续推动涉农贷款实现“量增价降”与商业可持续的协同发展?

    柏文喜表示,通过“政策撬动+科技赋能+生态共建+风险共治”四轮驱动,农村中小银行能够在保持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实现涉农贷款“量增价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同时,农村中小银行要坚持支农支小的定位,专注本地涉农主体“短、小、频、急”需求,通过深度嵌入场景化金融服务激活县域经济生态。比如,以县域特色产业为核心,构建“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全场景金融服务。

    谈及农村中小银行强化乡村振兴服务能力的举措,柏文喜表示,在数字平台化运营方面,整合政务、农业、电商、物流等多维数据构建客户全景画像,打造“乡村数字金融大脑”,同时依托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线上工具,实现线上授信+线下核实+物联网贷后闭环,降低运营成本。在资本补充扩容方面,通过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地方专项债转股等渠道补充资本,助力提升涉农信贷投放能力。

农金频道侧栏-证券日报网
  • 《农村金融时报》电子报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