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农金频道要闻

防“内卷式”竞争 看农村中小银行如何破局

05-06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郝飞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其中提出,“防止并纠正对涉农优质客户过度授信、‘内卷式’竞争等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涉农信贷规模持续增加的当下,如何防止银行,尤其是农村中小银行陷入“内卷式”竞争,从而实现金融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成为银行业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注现象:优质客户被过度授信

    在乡村振兴政策东风下,各银行纷纷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今年2月末,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为51.88万亿元,同比增长8.9%;2025年前两个月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52%。

    然而,银行在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对涉农优质客户过度授信的“内卷”现象也逐渐显现。

    从供给端看,当前银行业在城市存量市场的竞争趋于饱和,农村市场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众多银行将目光投向农村,加剧涉农信贷市场竞争。

    从需求端看,涉农生产经营的优质融资主体稀缺。银行信贷资源率先向少数优质客户集中,易出现过度授信现象。同时,县域地区农信机构受“机构不出县、业务不跨县”政策限制,展业范围局限于县域内,进一步加剧县域内信贷资源竞争的拥挤程度。

    “涉农贷款‘内卷式’竞争,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在优质涉农客户资源上过度集中、过度授信,甚至不惜降低贷款条件、压低贷款利率来竞争。”一位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深从业者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这位资深从业者认为,这种“内卷式”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对金融机构自身而言,过度竞争可能导致贷款质量下降,风险隐患增加。为争夺客户,部分机构可能放松风险把控,忽视借款人真实还款能力和潜在风险,一旦经济环境变化或市场波动,这些贷款或会成为不良资产,威胁金融机构稳健运营。从农村金融市场整体生态来看,“内卷式”竞争会破坏市场秩序,扰乱正常价格机制。不合理的低利率竞争,不仅压缩金融机构利润空间,影响其服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可能导致金融资源错配,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涉农主体反而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服务。此外,过度授信还可能引发借款人过度负债,对其自身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农村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郝志运认为,涉农优质客户具有稀缺性,而相关融资供给多、需求少,导致银行争揽客户、过度授信,导致“内卷式”竞争。

    解决之道:差异化竞争是关键

    在广大农村地区,涉农优质客户占比较少,更多客户是一般涉农客户。防止“内卷式”竞争,需要银行经营好占更大比例的一般涉农客户。

    前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深从业者认为,银行要树立正确竞争观和发展观,摒弃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

    农村中小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在防止“内卷式”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等通过各种形式涉足“三农”业务的竞争对手,农村中小银行唯有立足自身优势,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才能在“三农”金融市场站稳脚跟。

    近年来,各农村中小银行也在不断探索尝试中,努力深耕本土,寻求破解涉农信贷“内卷”的有效手段。比如,安徽天长农商银行以“地缘+效率+创新”三重优势构建差异化壁垒,避免同质化“内卷”。作为扎根县域的本土银行,依托深厚地缘人缘优势,可精准识别客户需求。例如,该行为缺乏抵押物的“95后”返乡创业者——永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永玲提供20万元信用贷款,以“知根知底”的贴心服务填补大银行的服务盲区。

    天长农商银行以“小而精”“专而活”的本土服务模式,在细分市场打造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郝志运认为,农村中小银行应从如下几方面深耕“三农”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一是明确差异化定位。把握好农村中小银行在多层次银行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和经营重点,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深耕“三农”领域,做好支农支小服务。二是开展差异化竞争。提高客户精准选择和服务有效匹配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防范信用风险,增强获客留客能力,不盲目争揽客户、过度授信。三是提供差异化服务。增强主动上门服务意识,设计定制化特色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科学处理涉农客户暂时还款困难问题,与客户共同成长。

    防止银行“内卷式”竞争,是保障涉农金融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营造健康有序的涉农金融生态,让金融活水精准灌溉“三农”沃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力。

农金频道侧栏-证券日报网
  • 《农村金融时报》电子报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