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美丽
2025年7月下旬,极端强降雨席卷北京。作为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重要抓手,北京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农担”)闻“汛”而动,坚决落实中央及北京市灾后重建部署,迅速推出一揽子精准纾困政策,为受灾“三农”主体撑起保护伞。
闻“汛”而动筑牢灾情信息网
密云冯家峪、太师屯、高岭等镇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蜂产业受损严重。怀柔北部山区及沿河流域的琉璃庙、渤海、长哨营满族乡等地民宿、休闲农业设施被毁,玉米等作物大面积被淹。
道路刚抢通,北京农担密云石城服务站站长刘艳红便直奔蜂场,逐箱核查损失。
依托“市—区—镇—村”四级担保网络,北京农担联合属地政府,对在保客户开展拉网式排查,仅用数日便织就一张精准、动态的灾情信息网,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截至8月7日,密云、怀柔已有近百户在保客户登记受灾,排查仍在持续。

北京农担密云石城服务站站长刘艳红(左)查看蜂农受灾情况 北京农担供图
精准施策破解资金困局
7月31日,北京市委常委会会议明确要求组织各方面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强调相关部门加大对受灾地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北京农担闻令而动,急农所急、解农所困,推出“退费免收、延贷稳融、增贷重建、服务提速、产销搭桥、申报畅联”一揽子硬核纾困举措,全力纾解受灾主体资金压力。
“退费免收政策相当于为受灾主体免费提供12个月担保支持。”北京农担相关负责人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称,此举将覆盖数百家受灾主体,切实解决“融资贵”的痛点。
针对灾后集中到期的涉农贷款,北京农担建立“白名单”管理制度,对受灾主体实施“不抽贷、不断贷”的原则,通过无还本续贷、调整还款计划、展期续贷等方式提供灵活融资支持,同时协调合作银行匹配差异化资金需求,助力激活其内生动力。
在服务创新领域,北京农担构建“数字+多元”服务体系,通过“远程信息采集+在线及时审批”,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深化“担保+产销对接”服务,缓解农产品滞销难题。
为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北京农担开通“线上+线下”双渠道申报机制,受灾主体可通过“北京农业担保”服务号、“信贷直通车(北京版)”平台或联系属地业务经理提交申请,实现“需求一键直达、服务即时响应”。
联动纾困公证协同助农
为畅通灾后重建服务链条,北京农担携手北京市方圆公证处,为担保业务公证办理推出“费用减免、容缺受理、绿色通道、专项咨询”的公证服务包。
北京农担负责人强调,此次灾害既是“压力测试”,也是检验支农成效的“试金石”。当前,北京农担正依托“一户一策”服务机制,精准对接受灾主体差异化资金需求,以专业高效的服务为受灾“三农”主体筑起一道坚实的“金融堤坝”,为首都“三农”高质量发展筑牢“金融后盾”。
(编辑 汪世军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