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衍水 通讯员 施卓妮
    福建省三明市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各地级市榜首,林业是许多山区家庭的生计所系。然而,对于廖源村的林农老张而言,昔日的烦恼很现实:“守着满山的林子,就像守着一个‘绿色银行’却取不出钱。想贷款扩大经营,银行要看房产、看流水,我这片林子生态再好,在他们眼里也只是‘沉睡的资产’。”
    老张的困境,正是三明农商银行长期以来倾心破解的一道难题。作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地方金融主力军,三明农商银行深知,传统的信贷模式难以匹配生态资产的独特价值,广大林农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如何将三明巨大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面对挑战,三明农商银行没有坐等,他们意识到,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价值评估体系,让无形的生态效益变得可量化、可定价、可流通。2022年,依托福建省林业局打造的“福农e林”数字平台,三明农商银行组建了专门的绿色金融创新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2022年末,该行依托“福农e林”平台,创新推出“固碳积分”计量方法:通过整合林权面积、森林资源、耕作方式等数据,科学测算林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量。积分不仅能让农户在“福林贷”的基础上最高增加20万元授信、享受15BP的利率优惠,还能兑换最高200元的生活礼品。
    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基于“固碳积分”的“绿色信用证”已发放9080本,累计授信12.51亿元,覆盖26万农户和企业。这种将生态价值量化为金融信用的做法,不仅让山区“沉睡”的生态资产活了起来,更为全国农村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三明经验”。
    这一系列设计,构成了一个完整闭环,让生态价值真正成为可以随身携带、随时兑现的“硬通货”。老张便是其中受益的一员,他凭借自家毛竹林的“固碳积分”成功多贷了20万元,用于林下种植和设施升级。他感慨道:“没想到,我家的毛竹林除了能卖笋,还能靠‘固碳’多贷20万元。现在大家更舍得投入精力养护山林了,因为林子好,积分就高,贷款就更方便,这是个良性循环。”
    三明农商银行的这一实践,破解了生态资产“抵押难、变现难”的困局,通过金融科技的赋能和商业模式的精巧设计,将沉睡的生态资产激活为发展的资本,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实实在在地收获“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共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编辑 丛可心 汪世军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