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财频道 > 期货 > 正文

力推衍生品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 大商所人才培育惠及逾6200名大学生

2019-03-25 00:21  来源:证券日报 王宁

    ■本报记者 王宁

    日前,证监会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证监会将着力推动开展发挥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作用,开发证券期货知识学习资源等工作。在此背景下,期货市场率先作出相应工作。

    阳春三月春意浓。开学季,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李心雨走进了期货衍生品选修班,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李正强要为大家讲授开班第一课《衍生品市场的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杭州,29岁的李博雅在永安期货研究中心的大楼里,正忙碌的工作。两年前,还在学校读书的李博雅参加了大商所支持、永安期货与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主办的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6个月的系统学习和实习历练,为他打开了通往大宗商品领域的职场大门。当很多毕业生对就业感到困惑的时候,李博雅已在永安开启了商品研究员的职业生涯。

    事实上,早在大商所2016年便提出高校期货人才培育战略,2017年开始实施项目,探索前置期货人才培育工作,面向高校大学生培训期货知识和市场实务基础,为社会和未来持续培养期货行业后备人才,探索出一条衍生品投资者教育、提升全民风险管理观念的新路径。

    67所合作高校

    惠及逾6200名学生

    与我国衍生品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相比,衍生品专业人才相对缺乏,衍生品知识教育在高等院校还未普及,已成为制约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大商所理事长李正强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尤为迫切,对衍生品市场提出了强大的风险管理需求。随着豆粕期权上市,原油、铁矿石、PTA期货国际化,商品互换业务上线,我国衍生品市场已进入既有期货又有期权,既有国内又有国际,既有场内又有场外的发展新阶段,步入多元开放时代。在此背景下,专业人才短缺与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的矛盾不断凸显,成为当前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推动高校期货人才培养、解决行业人才瓶颈,大商所进行了持续探索和尝试。自2017年启动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以来,大商所秉承“培养高端人才,将衍生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理念,持续推动各地项目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金支持,在全国高校开设衍生品市场功能和作用相关课程,并纳入高校学分教育体系,丰富国民教育理论和金融教学内容。

    李正强强调,通过前置期货人才培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毕业前树立“三个意识”,即生产经营活动始终面临价格波动风险、该风险可以被管理和转移、管理转移风险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受过专业衍生品教育的学生未来将走向全国各行业,有助于增强社会大众对期货衍生品市场的正确认识,进一步发挥衍生品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在全社会全行业深化风险管理观念。

    期货教育走进高校的“星星之火”一经点燃,便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至今,大商所已联合8个地方期货业协会、50家期货公司,与67所高校开展了90个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开班培训超过6200名学生。与大商所合作开展培育项目的高校包括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18所双一流高校和16所原211高校。

    完善校内课程

    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衍生品市场起步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社会大众的眼中仍属于“小众市场”。对于还未踏入社会职场的学生而言,衍生品市场显得陌生和高冷。为激发学生了解、学习期货的兴趣,各地项目在课程设计、师资配备、学分制度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据大商所会员服务部周欣介绍,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课程每学年不少于48学时,课程设计贴近衍生品行业发展前沿。“这样的课程设计既帮助毫无期货知识基础的学生逐步理解期货市场运行方式和品种特点,又可以有深度接触期权、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强化学生对期货行业的理解认识。”永安期货-浙江工商大学项目负责人隋婧婧说。

    参加了2018年高校教师衍生品研修班的广东工业大学孙有发老师表示,金融是鲜活的实践,在研修班学到了实际案例和经验,填平了课本与实践之间的鸿沟,真正把期货讲到田间地头、钢矿企业,对在象牙塔里缺少实践的教师很有启发,也让我们在日常授课中更加得心应手。

    为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大商所还推动各高校将期货人才培育项目作为学分教育。在已开展的90个高校项目中,纳入学分教育的占85%此外,大商所为优秀学生设立了“大连商品交易所奖学金”,至今已向900多名学生发放奖学金约200万元。

 

    

-证券日报网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划

多地密集走访调研上市公司

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详情]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